經筋與骨屬、臟腑、氣血精津、根結、形志等之關係

 

一、經筋與骨屬的關係

 人體206塊骨頭,除了半關節由軟骨作聯結之外,全身187個關節(一般的關節稱為滑膜關節)由筋性組織聯結。

《素問•五臟生成篇》云:「諸筋者皆屬於節」。

 說明骨間形成的關節之聯結,主要依賴於筋性組織,亦說明筋與骨屬關係異常密切。

 

 總而言之,人體以骨屬為支架,以筋肉為聯結,共同構成機體的形態,起到「內安五臟六腑」,外聯節肢,維護機體的整體統一及活動功能。

 

二、經筋與臟腑的關係

 經筋與五臟六腑關係密切。其密切關係體現於相互依存之中,並在依存關係充一基礎上,為維護機體正常生理功能活動發揮作用,經筋與臟腑的統一,是構成全身整體機能平衡的重要環節。

 

 人身筋肉,聯綴百骸,系結肢節,使之骨骼,形成支架,定體身形,內安臟腑。《靈樞•本臟》云:「人之血氣精神者,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。」

【說明】:血氣精神,對性命具有決定性作用;而氣血精神,皆來源於安寧的臟腑,臟腑的處態安寧,依賴於筋肉系結骨屬構造的機體大廈安置。

 

 《靈樞•五變》云:「人之有常病也,亦因其骨節,皮膚,腠理之不堅著,邪之所舍也,故常為病也」。

由此可知,臟腑之功能狀況,直接同筋肉密切聯繫。

 

三、經筋與氣血精津的關係

 氣血精津,是機體內的重要物質成分。對機體的生長發育,筋骨強壯,抗病力強弱等起決定作用。是故筋肉與氣血精津之關係非常密切。

 

 「衛氣」,是肺氣所主的一種「衛外之氣」。其於體表「營周不休」,成為機體皮部、腠理的「固外藩籬」,與經筋之關係密切。

 

 經筋與營血。營者,乃血之前體,營行於脈,對經筋具有濡灌滋養作用。如若筋失營血所養,則弛而緩也。

 

 經筋與津液。人體之津與液,其來源於飲入水穀,經過脾胃之腐熟、肺之輸布,轉化為汗、唾、泣、溺、膜原之液等。

 

津液的特點:

  ㄅ、輸入來源為持續不間斷。

  ㄆ、液別輸布遍於全身。

  ㄇ、津液閉塞不行,則形成水脹為患,充溢肌膚。筋肉受累,經筋失養,百病始生。所以調經理筋對津夜而言也是密切聯繫。

 


 

四、經筋與根結的關係

 根結,乃經筋特定部位名。

  根,是經氣聚合所出之源也,位於四未特定部位,與有關論述的井穴相合。

  結,是經氣相將而歸結的特定位置,位於頭面胸腹。

  根與結的聯並關係,綜合反映了經絡的多功能作用。

經筋為綜合引力點

例:井滎俞經原合交為結之所在會穴井為根源,各經筋從起點到止點。

 

五、經筋與形志的關係

 所謂形者,乃指人的形體。志,乃人的情志,即精神意識及思維活動。

 由於經筋構成形體之網路,故經筋與形志之關係,實際是形體與人的思維之間的關係。瞭解形態關係,對於運用經筋療法治療臟腑及功能性疾患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。

 

 形志關係問題,早在兩千多年前成書的中醫經典《黃帝內經》己有敍述。形體不僅具有保護五臟六腑的作用,而且,對機本的意識思維活動具有調節功能。人的正常情志活動,對人一分需要且有利於機體健康。但其太過或不及,不僅有損於情志本身,也損及臟腑與筋肉。

《素問•宣明五氣》:「久視傷血,久臥傷氣,久坐傷肉,久立傷骨,久行傷筋,是謂五勞所傷。」

 

六、經筋與民間療法的關係

 從歷史唯物觀點看問題,醫藥之起源,伴隨於人類的起源,並隨著人類歷史發展而發展,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說:「有了人類,便有醫療活動。」經筋療法施冶所達部應,是機體的皮、肉、筋膜及肢節。這是機體結構最龐大的組織。皮部位於體表。自然界異常的氣候變化,道先感應於皮表;機體活動發生磨擦、撞擊。首當其衝者,亦始於皮表,歧節,足饑才趨翔移動動作不可缺少的結構:肌筋與肢節同步運動。保證了機體生活,生產活動的需要。而活存的機體,無時不處於運動狀態。強烈的活動,超越肌筋承受能力,勞動以至祈斷的病態陵立即出現,故此,任何一個集體,任何一個民族,在其從事醫療活動中,部離不開積累經筋療法的醫術知識,這便是民間傳統經筋療法。

 

 我國傳統醫學,有關經筋療法的記載,始於兩千多年前的中醫經典《靈樞•經筋》篇。經筋篇敍述了「十二經筋」在機體循行的部位與途徑,描述了其生理病理艾比的症候特證。提出「以痛為俞」的治療原則;及「燔針劫刺」的治療方法。此外,《靈樞•經別》及《素問•皮部論》等,亦闡述了經筋學的結構內容,成為我國經筋學科的醫術鼻祖。

 

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之後,距今約一千四百多年的北魏時期,傳說我國有了「易經筋療法」。清朝時代,我國有《易經筋圖說》、《金圖易經筋》等專著流傳,便經筋療法駛向發展方向,進入振興階段。

 


 

 中華經筋療法一書,是在廣泛收集壯族民間傳統經筋療法基礎上,參照中醫古代典籍,結合現代醫學有關知識,經臨床大量病例再實踐驗證,取其精華,編撰而成。書中的經筋學科知識,充分體現它來源於民間而高於民間療法水準,體現時代需求,體現醫學發展勢向,符合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。

 

經筋結構在機體作用地位總括

 經筋,在中醫術語中又可稱為「筋肉系統」。包含機體的皮層、肌性組織、網狀結締組織、臟腑膜原、關節囊、韌帶、骨膜、脂墊、部分神經末稍結構,淋巴組織等,複雜的軟組織系列複合體,鑒於人體是個扁圓形的立體形態結構機體,在中醫學,將縱行於人體上下之徑線命其為經,將橫行的支脈稱之為絡。故經筋與經脈,皆冠上「經」字,實際上只是「筋與脈」的內涵。

 

 經筋包含十二皮部,十二經別及十二經筋,十二皮部按陰陽關係,合為六個方位,分佈於全機體的表層。十二經別,貫通內外表理,聯絡臟腑,按手足陰陽經關係,結成「六合」,它擴大了十二經筋的部位,起著機體生理功能需要的各種反應聯繫。十二經筋,乃縱行於機體上下的主幹:起著主宰整個筋個筋肉系統的作用,同時緊密伴隨經脈並行於機體的周身,以「四維」立體象形,維絡全身,營管內外,上下的連貫通達;聯綴百骸,保證軀體的「趨翔」活動順利進行,完成機體生活,產生活動的基礎設施。

 

經筋結構在機本的作用可歸納為如下諸點。

  ㄅ、固定骨架,構成人的形體整體;

 

  ㄆ、護固形體周身表層,司開合,外應序天,內屬五臟六腑,調節機體內外環境的平衡;

 

  ㄇ、聯綴肢節,保證軀體「趨翔」活動;

 

  ㄈ、以經別內聯臟腑,固元化生,營行血氣、營液與精津而奉生;

 

  ㄉ、保待經脈循道通暢,運輸血氣;

 

  ㄊ、聯絡髓海,調節精神情志活動;

 

  ㄋ、提供疾病檢查診斷及施治的具體部位,是調節機體,提高療效不可缺少的條件;

 

  ㄌ、經筋在機體在廣泛聯繫,其於生理、病理狀態下,均發生刺激「回饋」。研究經筋回饋作用,乃是經筋學辨證觀的課題之一。

 

 經筋學在我國傳統醫學寶庫中,雖然具有悠久的歷史,但由於歷史等因素,它的發展與經脈學比較,相差懸殊。

 具體原因及實際表現於如幾點:

  ㄅ、中醫典籍敍述經脈學的內容較多且具體,而敍述經筋學的內容較少。

  ㄆ、在中醫針灸學科中,儘管針刺的穴位實質上是刺達經筋組織,但由於缺乏對經筋特性研究,出現以「脈代筋」的解釋,「筋與脈並為系」的觀點尚未建立。

  ㄇ、經筋缺乏臨床實踐,部份經筋療法轉向或失傳。

以上資料來源:http://www.100md.com/html/Dir/2002/08/03/2515.htm

 

 

A17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