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筋病症的病因病理機制淺析

一、經筋病症概念

 經筋病症,系指由於外界環境及體內致病因素的作用,導致人體筋肉系統發生病變,表現為筋肉急慢性損傷症、病理體徵、功能異常以及不同程度的機體整體影響的臨床證候群。

 

 由於筋肉系統機體組織結構的龐大體系,其結構成份複雜、生理功能多樣化、涉及面廣泛、承受的任務繁重、受損傷的機遇多等,故經筋病症屬臨床的常見多發病症;不少的疑難病症及未明原因的疾病,可由經筋病症直接或間接導發,這是醫學潛在課題。但由於我國的經筋學科處在萌芽發展的形成階段、經筋病症的定義及其範疇等,有待於提高和統一認識而逐步確定。

 

二、經筋病症的病因病理機轉淺析

(1)、外界異常氣候變化因素:

 正常的外界氣候,俗稱正氣。異常的外界氣候,稱為「六淫」,即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,皆可成為致病的邪氣;以風、寒、濕三邪致病者最常見、其中毒邪.是經筋病的最常見致病因素。

 機體遇寒,首先毫毛收縮、絡脈收縮,隨之肌筋收縮。寒邪不去,肌筋攣縮不解,發生「筋結」性疼痛;久結之肌筋,成為「結塊」,可觸到其結塊的變化形體,經筋病症患者,對異常的氣候變化比常人敏感,稱為「陽虛」素質;遇上寒邪,衛氣受傷、肌腠閉塞,體內氣機樞轉失調,內邪比熱,熱氣蒸騰,出現全身不適、舌紅口乾脈數,通過揭閉疏筋理腠,起到解鬱泄熱作用,把病症治癒。

 

(2)、外界大學作用因素:

 外界力學作用,如挫、擦、換、碰、撞、擊等作用於機體筋肉,輕者致不同程度的肌筋受傷,發生「瘀積」為患;嚴重者,損筋削肉,以致骨折或損及臟腑。是常見致病因素,也是肌筋病的常見致因之一。

 

(3)、機體自身動態活動的動、靜力學因素:

 機體於空間活動,離不開肌、筋、膜、帶的參與。任何肢節、肌筋的活動,都具有活動量度及方向性等的生理因素制約.凡超越生理性負荷的活動,皆可成為肌筋膜帶的致傷。

 肌筋膜帶的機體活動過程,牽拉應力線「超閾限」地作用於「應力點」時,便可導致「應力,點」的損傷,而形成經筋病灶點。由於損傷後的病灶點具有疼痛性反應,機體為了減輕疼痛,產生「制痛」反應(現代醫學稱為保護性反射);「制痛」反應,導至繼發性損傷。因此,好筋損傷由點到線,再由線到面,爾後由面的一維向多維演進,最終導致經筋病變系列的形成。

 經筋病灶點、病灶線及多維化的經筋病變系列,屬於機自身活動過程發生的病變,俗稱「內傷」或自傷性疾患;多呈現隱性損傷形式,與外傷性疾病具有性質上的區別。「內傷」性和肌筋病症導致氣滯、血瘀,產生經筋病症的複雜性及多樣性,從而臨床上表現經筋病症的特點。

 經筋病症的特點,除人們熟悉它的疼痛性、痙縮性及功能障礙等以外,臨床上多不深究它的痙縮結灶性、痙縮失均衡性、壓迫性、累及性,及累及演進性、隱蔽性、致疲勞性、類似性、多維性等。經筋療法在臨床實踐中對上述經筋病症特點加深了認識,從中獲得對現行臨床醫療多項疑難課題的有效解答。

 經筋損傷後的痙縮性是經筋病的病理、病機基礎。由於筋性痙縮,產生壓迫累及性等特性,並呈現有可查性的陽性體徵。

 機體由於職業工作需要等,處於過長間的靜態體立,可發生靜態性肌筋損傷,是肌筋病症的常見致病因素之一。靜態因素所致的肌筋病症亦於機體自身「內傷」性疾患,具有隱性損傷特點。

 

(4)、機體「四維相代」因素:

 人體呈扁圓形的立體形態結構。若因某一局部肌筋的損傷,正如前所述及,由於機體的「制痛」反應,無論是「自然性制痛」反應,或「強制性制痛」反應,不僅只會發生一個側面反應的累及,而是四個側面的累及(即四維象累及)。這便是「四維相代」。機體「四維相代」反應的論述,始見於中醫古典《內經•脹論》篇。

  機體「四維相代」,具有如下特點:

  ㄅ、相代的生理「制痛」反應,可轉化為病理性過程,即發生繼發性病症。

  ㄆ、「自然性制痛」反應,具有隱蔽性,往往不易被察覺,成為臨床醫學的疑診、誤診。

  ㄇ、「強制性制痛」反應,在機體整體,具有上體向下傾縮,而下體向上抬舉的傾向,出現非正常體態表現。以肢體而論,則前後、左右四維,易於發生「拮抗」性的繼發性肌筋損傷。正確認識本課題,具有提高診療品質價值。

  ㄈ、原發性「病灶」,與連鎖反應「結灶」並存,並可發生互為因果的牽制性作用。正確理解其原發與繼發性病徵的始未關係,運用治標與治本的聯合施治方法,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治療效果。這是經筋綜合診療法的特點之一。

  ㄉ、「四維相代」失衡發生的經筋病變,具有多維性的特點,即軀體、肢體的經筋損傷,具有前後及左右四個方面的病變同時並存。在經筋查灶及消灶過程中,必須樹立四維觀念,整體診察病情,將隱伏的病變與明顯的臨床表現證候,全盤檢出;整體、全面地加以調治。這是經筋療法整體觀辨證施治的體現,稱之為「多維系列解鎖」療法。

 


 

 

(5)、經脈「節交會」調控失節因素:

  ㄅ、經脈「節交會」概念:所謂經脈「節交會」(簡稱「節交」,下同),是指以經脈系統運輸血氣,自臟腑至供給的組織(器官)之間,設有級次的「交與接」、「供與泄」的特殊裝置。這些裝置稱之為「節交會」,但它與俗稱之「肢節」含意不同。《靈樞•九針十二原》:「節之交,三百六一五會,知其要者,一言而終,不知其要,流散無窮。所言節者,神氣所遊行出入也,非皮肉筋骨也」。由此可知,「節交」系中醫對於機體經脈系統,機能調控方式的表達。深究「節交」的深層內涵,對於發掘偉大主庫的潛能,具有實際意義。

 

  ㄆ、「節交」結構及其生理主要功能概述:經脈「節交」,是分有層次、級次的調控裝置,幹臟腑與經脈的接通伊始,至經脈的主幹:的二十八會。

《靈摳•玉版》:「胃之所出氣血者,隧也。而隧者,五臟六腑之大絡也……經脈二十八會,盡有周紀」。

所謂二十八經隧與五臟六腑之「大絡」,便是經脈「節交」的一級調控裝置,經脈「節交」的二級結構裝置,即經脈、經筋各所別出的十五絡脈及十二經別之銜接部位。

《素問•氣穴》:「孫絡三百六十五穴會,亦應一歲」,是絡脈之交會所在,屬「節交」的第三級裝置。「節交」的第四級裝置,是孫絡與皮肉之間的交會。《素問•氣穴》「肉之大會為溪,肉之小會為穀。分肉之間,溪谷之會,以行營衛,以行大氣……溪谷三百六一五穴會,亦應一歲」。

 

 自臟腑與經脈接通口延至筋肉之溪谷,經脈的「節交」調控分設四個級次。經脈滲灌至五官、空竅等器官,亦屬第四級的「節交」活動。例如,《靈樞•邪氣臟腑病形》云:「十二經脈,三百六一五絡,其氣血皆上乾面而走空竅。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睛。其別氣走耳而為聽。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為臭。其濁氣出於胃,走唇舌而為味」,便是「節交」的四級裝置概況。

 

  ㄇ、經脈「節交」調控的生理作用:是將五臟六腑「藏精化物」所形成之血氣精微,輸送周身《靈樞•邪客》云:「五穀入於胃也,其糟粕津液宗氣,分為三遂。宗氣積於胸中,出於候嚨,以貫心脈,而行呼吸。營氣者,泌其津液,注入於脈,以化為血、以營四末,內注五臟六腑。衛氣者,出其悍氣之傈疾,先行於四未分肉皮膚之間,而不休者也。晝日行於陽,液行於陰,常從足少陰之分間,營於五臟六腑……」。營衛氣血之運行,一方面是將精微輸入滲灌於需求的組織,行使「供予」之效益;另一方面,將組織器官代謝之廢物糟粕運走,完成會而「交接」之效應。「供與求」、「交與接」,合稱為「交會」。經脈「節交會」的調控,是機體「吐故納新」生理活動的重要方式;其主要作用,是維持機體的各種活動順利進行,以保持機體的內環境及內環境與外環境之兩個動態平衡。

 

  注、經脈「節交會」的病理病機淺析:經脈「節交會」,是水穀入胃化生的營衛的重要成成份。它星羅棋佈地分佈於全身,起著「開合」、「樞轉」的調控作用,其功能狀況如何,直接影響到營衛氣血的運行與滲灌。《靈樞•動輸》云:「夫十二經脈者,皆絡三百六十五節,節有病,心被(彼)經脈。行陰陽俱靜俱動,若引繩相傾者病」。經脈之營衛,晝行於陽經,夜行於陰經,晝夜循行子周身五一周次而複大會,計行程八百一十丈。無論遇到機體之虧虛、或外邪之侵襲,均可導致調控失靈而形成病變之發生。《素問•調經論》曰:「人有精、氣、津、液、四支(肢)、九竅、五臟、十二部、三百六一五節,乃生百病……五臟之道,皆血於經隧,以行血行氣,血氣不和,乃百病變化而生,故守經隧」。《靈樞•百病始生》:「卒然外中於寒,若內傷於憂怒,則氣上逆,氣上逆則六俞不通,溫氣不行,疑血於裏不散,津液澀滲,著而個去,而積皆成」。從擇舉的經文論述中明確,「守經隧」是經脈「節交」調控的關鍵;否則,經脈「節交」調控,因內外之因素作用,便導致「百病乃生」。「節交」病變的機轉,初期是氣之滯引發血之澀,繼而進入中期的氣阻而血疑,導致脈道不通,相輸之各級「節交」相關,趨向病變難解的「血氣離居」或「血與氣並」;經脈阻竭,筋脈同累,筋失所養,聚結乃成,堅而不散、堵塞一點,牽連一片,病變演進,不可勝數。

 

  ㄈ、經脈「節交會」調控失衡產生臨床主要病症淺解:

 經脈「節交會」失衡可發生的病症很多,本節僅僅以「筋與脈並為系」所發生的病症加以闡解。《靈樞•小針解》曰:「皮肉筋脈備有所處者,言經絡各有所主也」。這就是說,皮、肉、筋、脈,各有於機體中所處部位、經絡,分別以支脈、絡脈、孫絡,對所支配的部位,進行滲灌濡養;然而,經脈不是懸空無聯之物,它同皮肉筋帶,緊密聯結,網狀交織,形成皮脈、肌脈、筋脈不可分割的關係,相依而存。經脈發生了病症,證候的表現施治場所,皆於皮肉筋肌之所在,即經絡「各有所主也」之謂。

 

 充分理解本節經文的內涵,對於經脈學、經筋學以及其二者之關係,具有決定性意義,它必將對於中醫完整的經絡學說產生飛躍,本節闡解之臨床病症,就是從「筋脈整體觀」中派生。

 

 經脈「節交會」調控失衡是導致經筋病「病灶」形成的重要因素,前已述及,當內外致因的作用下,經脈「節交會」調控從生理狀態變為調控失靈,營衛阻滯,脈道攣緊,血氣停澀,首先發生的部位,是「節交會」之各級交會處;隨著病勢的發展,瘀積形成,脈道閉塞,聚結乃成,筋脈同累,皮、肉、筋、肌、膜系病變發生,統稱為「筋肉病症」之病理性「病灶」。《靈樞•陰陽二十五人》曰:「切循其經絡之凝澀,結而不通者,此於身皆為痹,甚則不行,故凝澀。凝澀者,致氣以溫之,血和乃止」。經文所述之「結而不通,於身為痹」之經絡凝澀的病理性「結灶」,具體以經筋之證候出現,稱為經筋病之「病灶」。經筋「病灶」,對臨床診療,具有特殊意義:其一,可按經切循,查到陽性病灶體徵;其二,針對「病灶」施治,治療的目標準確,療效卓著,具有特效內涵。

 


 

 

 經脈「節交會」凝澀瘀阻,導致以筋經線性的經筋病症經脈凝澀瘀滯,一般好發於局部,成為局限性病灶,但因「節交會」的調控失職,「宗氣」上輸下達之正常徑路受阻,病變漫延,由點發展為線住病症。例如,足悅症。《靈樞•刺節真邪》云:「宗氣留於海,其下者,往於氣街,其上者,走於息道。故厥氣在足,宗氣不下,脈中之血,凝而留止」。《靈樞•百病始生》:「厥氣生足挽(下肢滯痛,行走不便),挽生脛塞則血脈凝澀」。足挽之症,臨床常表現為足太陽經歷的病症,屬經脈線性的常見病變之一。

 

 經脈「節天會」澀滯可形成區域性的痹痛瘤疾,經脈「節交會」營衛澀滯停留於某一局部區域,特別是某些筋膜比較集結、弦緊度較大的部位,例如,顳筋區、眶膈筋區等,由於澀滯導致筋脈的失養,加上弦緊的張力牽拉,病變的消散遲緩,久而成為痼疾;病情表現反覆,遇寒則發,頭痛偏於一側,尚可導致眩暈出現,成為「筋性眩暈症」之臨證一征。切循可見,「筋性病灶」,數目較多;運用「微針系統」療法療效顯著。

 

 經脈「節交會」表裏關係的調控失衡,可能是「皮膚─內臟」病理互相感應之通道。臟器疾病,致皮膚某些部位出現過敏區一賀得區。現代醫學,從神經分佈的聯繫作解釋;也有醫家認為「病理信息通過相連的神經突起遺跡路線’的傳導關係。在中醫學,經絡表理聯繫,解釋這個課題。中西醫學,對本課題的解釋方法有所不同,但都對這種互相聯繫的病理反應有共識,並著重於解釋內臟病變在皮膚發生的過敏區(詳見「內臟疾患皮膚過敏區圖示1~2附圖)。經筋學科,從筋脈、筋網結構觀察,從受邪致因,特別是寒濕之邪侵襲。邪之寒注,致筋脈收引,濕邪阻滯經絡,寒濕挾襲,經絡攣縮,氣血阻澀,肌筋疼痛,劇烈難忍。疼痛部位,同臟器位置,呈重疊關係,直假混淆。通過檢查經筋「病灶」,發現陽性體證。以理筋消灶,病痛即解,如筋性類冠心病、筋性類腎絞痛症、筋性肝區疼痛、慢性筋性「梅核氣」等。從實踐上,揭示機體表層之肌膚筋肉,可以發生類實質器官病徵的;廟床表現,對「皮膚-內臟」病理性感應關係,提供自表達裏為重點的啟示,值得臨床進一步深究。

 

6、機體「氣街」節段調控失衡因素:

 「氣街」概念。「氣街」,是我國傳統醫學關於機體氣的樞轉樞紐(中樞),對其所管轄區域行使分節段性調控方法的論述。

 

 由於人體縱軸長而橫徑短,「氣」從頭部運行至下肢的足底途長而道遠,猶似電之遠途輸送需要安裝變電,分為節段加以調理控制,才能保證所需必達、暢通無阻。「氣」的徑路樞紐,稱「氣街」。《靈樞•動輸》云:「四氣街者,氣之徑路也」。《靈樞•衛氣》:「胸有氣街,腹有氣街,頭有氣街,腔有氣街」,由此可知,氣街樞紐有四,即頭氣街,胸氣街、腹氣街及脛(臀以下)氣街,即人體分為四個「氣街」生理節段調控。

 

 「氣街」節段調控,可以認為是機體「節交會」生理調控基礎上的晉級調控,在「氣」的調控量、牽涉面和範圍等都更宏大,其調控具有下列生理功能作用:

  ㄅ、縱貫注的「氣調控」。即頭「氣街」的氣樞紐的氣,向胸腹、脛臀、直至足底趾未及上肢末梢的樞轉調控功能,是機體整體性氣調控的主要方式,其中由於「維筋相交」關係《靈樞•經筋》篇作了有關左右交叉的「維筋相交」調控反應之敍述,也作了上及上、下及上關係的敍述;

 

  ㄆ、橫貫性的調控功能。分為頭頸、胸腹、腔臀的節段性前後關係的調控,以背部調控心腹為主要形式,故有「背心相引」、「腰腹相引」等反應聯繫。《素問•氣穴》云:「背胸邪(斜)系陰陽左右,如此其前後痛澀……背與心相控而痛,所治者天突與十椎及上紀、上綱者,胃脘也」。

 

  ㄇ、側支迴圈代償功能。當肢未氣運受到阻閉時,「氣街」具有側支循行的代償功能作用。《靈樞•動輸》把側支循行代償功能,稱為「絡絕徑(氣街)通」的調節。

 

 「氣街」節段調控失衡,產生複雜的經筋病症:由於「氣街」的氣機樞轉全身,其功能失衡,臨床上產生以經筋攣縮制痛為表現形式的複雜氣病。;臨床稱為「氣痛」。《靈樞•衛氣》:「胸有氣街,腹有氣街,頭有氣街,腔有氣街。故氣在頭者,止之於胸;氣在胸者,止之於鷹與背腦;氣在腹者,止之於背胸,與沖脈於臍左右動脈者;氣在腔者,止之於氣街,與承山踝上以下……」。從上述經文,可以看出「氣街」調控失衡所導致的病症,具有廣泛性、上及下、前及後與後及前等特點。

 

  ㄅ、頭「氣街」調控失衡,發生腦轉耳鳴,眩暈,目無所見,懈怠安臥等。《靈樞•海論》:「腦為髓海,其輸上在於蓋,下在風府」,故治療頭「氣街」病症,當取頭蓋及風府穴等。

 

  ㄆ、胸「氣街」調控失衡,胸鷹與背部,發生「背心相控而痛」等病徵,止之於胸及背胞。

 


 

 

  ㄇ、腹「氣街」調控失衡,與背部及「沖脈」發生聯,止之於背部臟腑的腧穴及「沖脈」臍部左有的部位。

 

  ㄈ、脛「氣街」調控失衡,與腹氣街及小腿氣的樞轉有關,例如:「足挽症」使腔氣街調控失衡的病症,止之於腹氣街及承山踝上以下。

 

7、「氣血虧損」因素:

 氣與血,是滲灌臟腑,濡養筋肉肢節及人的「神之所養」物質。氣血和調,則臟腑居安,肢節解利,分肉調柔,耳目聰利。《素問•上古天真論》云:「法於陰陽,和於術數,飲食有節,起居有常,不妄作勞,故能形與神俱,而盡終其天年,度百歲乃去」。這是人之應有的常態。然而,人在蒼天綠地之中,儘管想方設法,百護於防,恬談虛無,仍然避免不了八風賊邪之襲侵,日常之形樂志苦等,皆可導致疾病之起。

《素問•調經論》云:「神,有餘有不足;氣,有餘有不足;血,有餘有不足;形,有餘有不足;志,有餘有不足。凡此一者,其氣不等也」。

 本經文列舉五種各之有餘與不足中,都是由於人的天稟賦「氣」之不均等。故可知,人之先天賦予的條件不同,乃是疾病成因之一。現代醫學所說的「基因」、「過敏素質」、「遺傳性因素」等,都肯定人之所病,有先天之因素,肌筋性病症,先天性因素對於病症的發生、發展和結局,有著密切的關係。在中醫學,以「氣」的不足,慨括表達人群中之先天性差異,雖然所說者尚欠具體,但已表明對人的先天因素,可以成為疾病成因的本質問題具有認識。它包含著「氣」與肌筋病症關係密切的闡述。《靈樞•五變》曰:「人之有常也,亦因骨節皮膚腠理之不堅固者,邪之所舍也,故常為病也」。

 

 氣血同肌筋病症的密切關係,尚在人的臟腑所主所應中表現。《靈樞,本臟》:「肺合大腸,大腸者,皮其應;心合小腸,小腸者,脈其應;肝合膽,膽者,筋其應;脾合胃,胃者,肉其應;腎合三焦膀胱,三焦膀胱者,腠理毫毛其應」。「五臟皆堅者,無病;五臟皆脆者,不離於病」。由於筋脈同臟腑具有應、主的關係,所以臟腑之堅與脆,均可導致筋肉病症的發生。例如,脾主機肉,當脾胃虛衰,則肌肉失去所主而萎軟乏力。

 

 氣血營行於經脈之中。《靈樞•本臟》:「經脈者,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,濡筋骨,利關節者也」。這是血氣筋脈之正常狀態,但人在複雜的環境中,正如《靈樞•五變》所說:「夫天之生風者……非求人而人自犯之」。《素問•四時刺逆從論》:「邪氣者,常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,至其變化,不可為度」。《靈樞•賊風》:「賊風邪風之傷人也,令人病……此皆賞有所傷於濕,藏於血脈之中,分肉之間,久留而不去……其開而迂風塞,則血氣凝結,與故邪相襲,則為寒痹。其有熱則汗出,汗出則受風,雖不迂賊風邪氣,必由內加而發」。

 

 從上述擇舉的經文可知,經脈對於維持機體的正常活動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。但因機體的內因變比,加上賊風邪氣之難於絕對避免,經脈血氣,受到邪氣之侵襲,或再與故邪襲,則成為痹病等之肌筋病症,出現肌筋之疼痛、痹軟等;如為熱邪耗氣,則氣虛不足營筋,則為筋肉萎軟。是故氣血筋脈,聯為一體。經脈、臟腑發生虛實病變,必導致筋肉病症產生。所以,治療筋肉的疾病,要從臟腑、經脈、氣血等著手施冶。

 

8、機體情志及其他病症累及因素

 機體思想因素、情志浮動、過度思慮等,處於緊張狀態時。對肌筋產生明顯的影響,以肌筋緊縮為臨床主要表現。

 

 機體的其他病症,均可對經筋病症發生累及,出現經筋病症的臨床表現。例如,齒源性的顆筋疼痛,眼原性的頭痛等等,故對經筋病症臨床出現,應全面的查明致病原因。

 

 經筋病症,是在外因作用、機體反應情況產生,它的病理,主要是筋與脈的攣縮,導致氣滯血瘀,局部形成病灶,成為機體的惡性刺激來源,繼而影響機體有關功能,發生頑固性病症,因此,經筋療法把查灶消灶作為經筋病症的主要診療手段。

以上資料來源:http://www.100md.com/html/Dir/2002/08/03/2517.htm

 

 

A18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