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少陰之筋,
起於小指之內側,結於銳骨,上結肘內廉,上入腋,交太陰,挾乳裏,結於胸中,循賁,下系於臍。
其病內急,心承伏梁,下為肘網。
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,筋痛。
治在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腧。其成伏粱唾血膿者,死不治。經筋之病,寒則反折筋急,熱則筋弛縱不收,陰痿不用。陽急則反折,陰急則俯不伸。焠刺者,刺寒急也,熱則筋縱不收,無用燔針。名曰季冬痹也。
足之陽明,手之太陽,筋急則口目為噼,眦急不能卒視,治皆如右方也
|
起始於 |
結聚 |
經筋發病 |
痹病 |
手厥陰(心包)經 |
手小指的內側 |
掌後小指側高骨 |
本經筋所循行或結聚的部位掣引、轉筋和疼痛。 |
季冬痹 |
經筋發病,遇寒則筋脈拘急,遇熱則筋脈鬆弛,甚至出現陽痿不舉。背部的筋攣急,則脊背向後反張;腹部的筋攣急,則身體向前彎曲而不能伸直。 |
【詳解】
手少陰心經的經筋,起始於手小指的內側,循小指上行,結聚於掌後小指側高骨,再向上結聚於肘的內側,繼而上行人腋內,與手太陰經筋相交,走向胸部,伏行於乳內,結聚在胸中,沿膈下行聯繫臍部。
手少陰經的經筋發病,可見胸內拘急,心下有積塊堅伏,名為伏梁病。上肢的經筋發病,肘部牽引拘急,屈伸不利。總的來說,手少陰經筋發病,可見本經筋所循行或結聚的部位掣引、轉筋和疼痛。
治療時應採用燔針,用速刺急出法,針刺次數以病癒為度,以痛處為穴。若病已發展成伏梁而出現吐膿血的,為臟氣已損,病情加劇的死證。大凡經筋發病,遇寒則筋脈拘急,遇熱則筋脈鬆弛,甚至出現陽痿不舉。背部的筋攣急,則脊背向後反張;腹部的筋攣急,則身體向前彎曲而不能伸直。焠刺是燒針的刺法,它治療因受寒造成的筋急之病,如果是因熱而造成的筋脈弛緩的病證,便不宜採用火針了。這類疾病稱為季冬痹。
足陽明經筋和手太陽經筋拘急,會發生口眼歪斜;眼角拘急時,不能正常地視物。治療這些病證,都應採用上述的焠刺劫刺法。
經筋與經脈圖 |
|
|
|
經筋圖 |
經脈圖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