筋性類胃脘痛的經筋療法
【病症概述】:
胃脘痛,是指上腹部胃、十二指腸所處的相應部位,反覆性疼痛的病症。在既往的認識概念,由於胃脘區的疼痛常見於潰瘍病、淺表性胃炎等病症,故有胃脘痛即等於胃病的觀念;將治療胃脘痛的醫療手段,局限於純粹治療胃病範疇。誠然,胃脘區域的疼痛,有胃及十二指腸等臟器病變症狀的可觸及成分,但中醫和西醫,從來都不把二者劃等號。
經筋療法,從體表的筋肉同內臟的關係課題臨床探索認為,胃脘區的疼痛,就該區的表裏病症關係而言,存在三種病症情況:
ㄅ、胃及十二指腸病變的體表反應。
ㄆ、胃十二指腸十體表肌筋病變並存。
ㄇ、筋性類胃脘痛。本節敍述的內容,是筋性類胃脘痛的筋肉病症,是諸多筋性病變,類似臟腑病症表現的特殊病症的一種。
【臨床表現】:
主要症狀:
筋性類胃脘痛,由於它是筋肉病變為主的病症表現,故其胃脘之痛,具有筋性特點:
ㄅ、胃脘區的疼痛發作,多於上腹部受牽張時症狀明顯。例如,患者在乎臥時的乎伸或突然起床時收腹動作、勞動中的收腹動作等,導致胃脘區、肋弓下區的疼痛出現或加重。
ㄆ、可伴見胃及十二指腸病變的部分症狀,如胃脘區的鈍脹感乃至隱痛感,輕微的不適感及噯氣、消化功能降低等,多於機體受涼、勞累、飲食失調時症狀出現;可能是腹部皮膚及肌筋病變影響到內臟功能所致。
【病灶體徵】:經筋查灶檢查,可查到隱型性的陽性筋結病灶:
ㄅ、第五肋骨表面腹肌的附著點病灶,採用垂直位檢查法,可檢查到附著點內緣,產生豆樣顆粒的「痛性小結」。
ㄆ、腹宜肌內緣與肋弓成角交叉點,可觸及膜性結節點,可能由於筋與骨強力牽拉性擦傷所形成。該點於患者作挺胸及收腹時,疼痛症狀出現。
ㄇ、中脘穴位點,病灶呈小索樣型,質地僵硬;令病人腹部放鬆,用「拑弓手」的拇指尖作垂直位切撥法多可查及。
ㄈ、右肋弓下第二道腱劃線外側點,常可觸粟狀型的筋結病灶。
ㄉ、歧骨尖點(劍突尖),部分病人可於其歧骨尖,觸及局部粗糙樣的反應病灶。
上述病灶,無論是在筋性類胃脘痛及胃十二指腸病變病例,一般皆可查到其陽性形徵表現。因此,對這些病灶穴位施治,具有治療筋性類胃脘痛、胃及十二指腸潰瘍、慢性胃炎、劍突綜合徵、肝(脾)曲綜合徵等的功效。
【治療方法】:
本病症的治療,貫徹整體調機與局部治療同時並舉的治療方法。所謂整體調機,對於本病症而說,乃是通過綜合理筋手段,來消除其影響機體功能失衡的因素;在對於本病症的具體整體調節治療方面,從「胸氣街」的機體節段調控機制入手,將背部與胸部,尤其是華佗夾脊的肌筋,施以邊查灶。邊消灶的機能調整治療。胸腹局部的治療,關鍵在於查明筋結病灶的分佈位置,為治療提供準確施治穴位,保證施治直達病所。這是經筋療法區別於其他療法的基本點。上述列舉的五個常見筋結病灶點,可作為多數病例的施治穴位。具體的施治方法是:
ㄅ、理筋法治療:胸腹部的理筋,乃在「以灶為腧」法則前提下,採用「拑弓手」的穴位切撥法。切按法、揉抹法,令筋結病灶獲得初步鬆解。
ㄆ、針刺療法:對固結難解的筋結病灶,分別分次給予「固灶行針」點刺治療,視病灶及病人承受情況,給予適當的治療量,一般的病例,每次刺治穴位2~3個。
ㄇ、拔罐治療:於針刺的穴位皮膚表面及背部華倫夾脊穴,投拔火罐治療。
經筋療法對筋性類胃脘疼痛症,具有特殊的治療功效。其基本因素歸納起來有如下兩點:
ㄅ、筋性致因的上腹部痛症,投放胃腸道的治療藥物者,藥不對症。
ㄆ、致傷的筋性結灶的治療,經筋療法以「以灶為腧」的「固灶行針」治療方法,具有施治直達病所,打開結點的修復吸收機制,獲得病灶的吸收消散,形成「通則不痛」的療效。從根本上揭示筋性病變隱蔽性,實現治病必求於本的宗旨。
【病例擇舉】:
病例姚某,男性,36歲,伐木工人,廣西派陽山林場職工,患上腹部心窩歧骨(劍突)下隱性疼痛十年。於起臥動作時,症狀加重,尤其是夜間入睡時,於平臥伸直軀身時,及早晨起臥動作後,局部持續性隱痛1~2個小時之久。由於具有典型的心窩隱痛,被當作胃脘痛服藥打針治療。但療效欠佳,遂作胃鏡直視檢查,疑診慢性淺表性胃炎。按胃炎醫治,病情未減。投向經筋科求治。經筋檢查,發現右胸第五肋肌筋附著點處,及其腹直肌內緣與肋弓交叉成角點處,分別觸及筋性結灶各一枚。予綜合消灶法施治兩次,病症消除。追蹤觀察兩年,未見病情復發。
以上資料來源:http://www.100md.com/html/Dir/2002/08/03/2555.ht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