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肌勞損的經筋療法

 

【病症概述】:

 背肌勞損之症,是腰背肌勞傷的組成部分,它與腰肌勞損,構成人體軀幹肌筋勞傷的總反應。人體以脊椎為軸心,背、腰是人體軸心線中的較長段落,支撐著機體動態活動的全過程。背肌,聚居於人體軀幹的後上部,其生理構成位置特殊,上接頭頸,下連腰腿,無論軀體的動靜態活動,都離不開背部肌筋的參與,擔負著不同程度支撐力學負荷。因此,背部的肌筋勞傷,臨床上屬於常見多發性病症之一。

 

【機制釋義】:

 中醫古籍記載的經筋學理論,除了以足太陽經筋線為貫穿於人體背側,與督脈形成人體背向的軀幹引力線以外,尚是人體動態活動轉換支撐的重要樞紐,標記有經筋線的徑力線行程方向。例如,腰部的轉側動態活動,標記足太陽及足陽明的經線分支(詳見該兩經筋圖);在背胸的上部,由於這一區域直接同上肢連接,是支撐上肢動態活動的重要樞紐,在手陽明經筋行程線上,特別從肩禺處,標有其分支力線的引力,來源於肩胛骨間的夾脊(詳見手陽經筋標本圖示)。從生物力學考究經筋線力作用,不難理解背肌勞損產生的病因病理機制。

 

【臨床表現】:

主要症狀:

 背肌勞損的臨床表現症狀,可因受損部位、肌筋類別及勞傷輕重程度的不同而有較大差異性,它除了勞損肌筋產生局部性的酸脹、痹痛及功能異常的一般肌筋性隱性損傷所共有的症狀以外,比較容易造成臨床混淆不清的因素是:

 A、產生牽引性的傳導症狀,例如心胸相引症,症狀表現於前胸胸廓,背肌勞傷形成隱蔽性的致病根源,導致臨床上的隱筋症而帶來不少的麻煩。

 B、隱痛症狀雖然在背部,但高科技的先進檢查工具如X光、CT、核磁共振等的投照檢查難以確認,故缺乏查筋臨床經驗者,對其診斷多不明朗。

 C、背部肌筋結構錯綜複雜,一般粗略的查筋方法,不易定位確診。

 

【病灶體徵】:

 背胸肌筋勞損,好發於背部菱形區域,即菱角頂部為第七頸椎後棘突為界,向外下兩側為肩胛內緣為界,菱形的底角為第十二胸椎的後棘突為界。該區域分別密佈著斜方肌、大小菱形肌、豎脊肌的肌性組織及筋膜組織。此外,尚於骨面分佈著上、下後鋸肌等。經筋檢查的任務,便是要求在充分認識背區的生理構成基礎上,通過正與異的對比方法。查明經筋結灶形成的準確位置,提供施治的確認條件。

 


 

 

常見背肌勞傷好發生於下列次序:

 A、斜方肌下胸部的斜行肌纖維(即十二胸椎棘突至肩胛間的纖維),以左側的病變尤為常見。

 B、左肩胛內緣附近的胸髂肋肌及肌筋膜。

 C、大小菱形肌。

 D、胸段棘肌及胸最長肌。

 背肌結灶形徵,與所產生病變部位的原組織結構密切聯繫,可形成顆粒型、索樣、塊狀等多形態化表現。

 

病灶的觸察病人感覺,具有如下特點:

 A、醫者觸及病灶時的異常感與病者產生同步知覺。

 B、病情的敏感期、麻痹期在同一病人身上產生不同反應,麻痹期,病人反應遲鈍;敏感期。患者特別敏感。麻痹期經治療後,多趨向提高敏感度,可視為病情好轉的指徵之一。

 

按經筋療法的診療法則及施冶常規方法治療,但強調如下諸點:

A、理筋手法施治,適宜即可。

B、針刺治療,要強調執行兩點:

 一是、固灶行針的按壓固灶,必須確認病灶固定在骨面上方可施針,在深層難以確認骨面的刺治,只可淺刺達結灶的表面為度,避免盲目深計,以防刺入胸腔,

 二是、對上胸可提捏固灶行針的部位,儘量採用握固灶的方法加以針刺治療。

 

 經筋療法治療背肌勞傷之疾,具有診斷簡顯而明確,治療部位準確,施治直達病所,起效迅速,療程短,療效確切,遠期療效滿意等長處,成為解決當今醫壇常見疑難病症的課題之一,顯示出古而新興醫術的醫療和經濟價值。

 

【病例擇舉】:

 病例一,患者譚某,男性,53歲,廣東茂名市水泥廠領導。背上胸自覺以大椎穴為核心樣的隱性疼痛難忍病史四年。為解除這一疾苦纏身,曾於當地及廣州市多家大醫院進行了包括X光、CT、核磁共振等檢查,病因未查明,針藥及理療的療效甚微,已用去醫藥費壹萬貳千多元。1995年3月,向經筋科投診。經筋檢查,查見以菱形肌及豎脊肌上胸段的肌性勞損病灶。運用提掐結合按壓固灶行針的針刺治療為主的綜合療法治療。首次施治,患者欽贊施治到達其病所,施畢,自覺病情減輕一半。連續治療僅足兩個療程,痼疾解除,用去醫療費,不足仟元。

 

 病例二,患者范某,女性,39歲,廣西憑祥市夏石鎮那流村民。1992年秋季完成過冬割草儲備任務之後,漸覺後胸連及兩脅。發生牽張性的疼痛,先後於縣市醫院及駐軍醫院住院檢查治療,歷時兩個多月。X光、B超、心電圖等所進行骨傷科、心肺、血象檢查,皆未發現異常所見;針藥治療,病痛不解。通過熟人介紹,前來求治。經筋檢查,見背菱形筋區的淺、深層肌筋,形成廣泛性的肌筋性勞傷,菱形肌、斜方肌、背闊肌及豎脊肌,呈現肌張性亢進,分別觸察到索樣變及散發性的痛性小結。臨床診為肌筋膜緊張性綜合徵。予綜合理筋法分次施治。隔天治療一次,連續治療13次,前後歷時40天,獲治癒。追蹤一年,未見復發。

以上資料來源:http://www.100md.com/html/Dir/2002/08/03/2563.htm

 

 

A02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