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筋結構在機體的作用地位 

  經筋療法來源於《黃帝內經•經筋》篇,經筋與經脈同源共史,筋與脈並為系。十二經筋是屬於十二經脈的筋肉系統,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散絡於筋肉間、相互關聯的循行體系,主要作用是約束骨骼、調控關節的屈伸活動,以保持人體正常的運動功能。發掘經筋擴大了「經絡」的臨床應用範圍。

 

  經筋,即人體筋肉系統之簡稱。同經脈名稱相對應,含意近似。包含十二經筋、十二經別及十二皮部。以一二經筋為核心。包括人體全身皮膚、肌肉、肌健、筋膜、韌帶等的有機聯體結構。並與經脈結成「筋與脈並為系」的有機聯體,是機體的生物活性的龐大器官。發揮「聯綴百骸」「維絡周身」、「著藏經脈」維護機體整體流一,護臟固腑,保證軀體正常「趨翔」活動等功能作用。

 

  經筋學。即經筋學理論,它包含經筋組織結構體系形態學論述,生理功能、病因病理、經筋病變、臨床證候、檢查診斷手段、治療法則及施治療法等的敍述。

 

  中醫古代的經筋學理論,已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實踐的統一方面,初步構成診與療的古代經筋療法模式,但比較簡樸,並且在重要環節上,存在缺陷。例如,古人對十二經筋循行圖上,缺乏固定治療穴位描述記載。可能由於這個主要原因之故,我國的經筋療法,直至今日,仍未得到應有的系統性開發。

 

  經筋體系、即經筋學所敍述的經筋結構系統,以十二經筋為其核心,十二皮部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。至於十二經別,理應作為十二經脈體系的成分,但從《內經》所述的「筋與脈並為系」,及經別從四肢別出,重合於頸項頭面之肌筋溪谷,本療法將十二經別劃歸經筋範疇加以應用。形成十二經筋、十二經別及十二皮部的經筋體系。

 

附:《中華經筋瑰寶》臨床發掘應用

我們跟據經筋原理建立了經筋查灶法應用於臨床。

  ㄅ、查明人體「經筋系統」功能特殊的治療穴位,填補了古典十二經筋缺乏固定治療穴位空白,創建了我國臨床醫療新興學科。

 

  ㄆ、說明經筋穴位內部聯繫及分佈規律,發現多種難治病症存在筋性致因的醫學新課題,為經筋施冶提供治療目標明確,定位準確,施治直達病所,得氣顯著,起效迅速,根治徹底。

 

  ㄇ、建立經筋新法診療體系,解決臨床醫療面臨的多項疑課題,揭示經筋病變新特點。

症狀學:

例:腰的疼痛,表現在腰痛而病灶檢查發現在腰下三角處等,(主要是因牽引反應而誤診)或(因累及性而治療不全面。病灶發生後引起健側代償失調而受累及變成了繼發性病灶)。通過舒筋減壓-改變肌筋的環境-從而促進神經康復,(第一軍醫大學的鐘世鎮教受通過研究而證實)

 


 

 

  ㄈ、揭示出筋性病變穩蔽特性,解決筋病因同實質臟器病變混淆問題,彌補目前醫療對筋性病變缺乏特異性診療之不足。

例:病灶結點,臨床醫生缺乏查灶經驗,可X光、B超、CT、核磁共振等對筋性病變缺乏特異性檢查。

 

  ㄉ、揭示出筋性病變臨床多種新徵候,擴大了經筋科臨床治療領域。發現了一些筋性類似病:筋性類冠心病、筋性類腎絞痛、筋性類肝膽綜合徵,……(我們現在發現的筋性類似有29種)。

例:筋性眩暈症:症狀,頭暈目眩,消灶後解除了眩暈證。(機理分析:筋性收縮、肌勝疲勞、肌性緊張、使肌體功能失均衡而引起眩暈)。

 

  ㄊ、採用綜合理筋法治癒多種難治病症,開創了我國傳統醫學從筋治癒疑難病症新途徑,是經筋科的臨床特殊優勢。

 

  ㄋ、揭示出多種筋性新疾病譜,豐富了我國傳統醫學臨床新內容。揭示存在筋性不明病因的筋性致因。

例:筋性少陽經症(頸段),腰腹腿三聯徵,膝周筋頭炎,指趾微腱炎,……。

 

  ㄌ、建立起「以通為補」「以鬆止痛」的醫療新方法,補益功效勝藥治。

 

  ㄍ、開調弱智兒童專科診療功效顯著,使經筋科成為造福於後代的新興學科。

 

  ㄎ、建立經筋減肥、經筋美容及經筋抗衰防老診療新法,臨床收效顯著。

 

 經筋療法闡明瞭經筋與經脈在結構上,生理上及病理方面的關係,明確其之間的共性及各自的特點,對於提高臨床的診療品質,開闢針灸療法新領域的研究,以及非藥物療法的作用等,皆具有實際性的深遠意義,是中醫藥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,是一種新的趨勢。

 

以上資料來源:http://www.100md.com/html/Dir/2002/08/03/2513.htm

 

 

A23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