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種針刺療法

一、針刺「消灶」療法概念及歷史溯源

 針刺消除經筋病灶,系指運用傳統醫學的多種針刺療法,對經筋病症的「結灶」,進行「消灶解結」施治,達到「灶去病除」的治療目的。

 

 追溯針刺「消灶」療法之源,始於中醫經典《靈樞經》。《靈樞•衛氣》云:「能知陰陽十二經者,知病之所生……知六腑之氣街者,知解結契紹門戶……知六經之標本者,可以無惑於天下」。

 

 上述經文所言的「知病所生」、「知解結於門戶」、「知標本」等,

【說明】:經筋疾病,除了需要明確疾病發生的原因,及標本之所以外,還要有把病症「解結」於門戶的有效方法。六腑氣街,是氣血出入流行之要道,氣街發生病態,出現「結」的病徵,要刺去其邪,疏通經絡,謂之「解結」。由此可知,以針刺療法,消除「結灶」,是中醫經典提出的針刺「消灶」療法的重要方法。

 

二、針刺「消灶」療法與常規針灸療法的異同及其主要特點

 我國的傳統針灸療法,以經脈的生理及病機的理論作為診療基礎,根據經氣之所出、流經、注入等,確定井、榮、輸、原、經、合的刺治穴位。這些穴位,依據「四根三結」理論,皆定於肘膝「四關」以遠。此外,有臟腑的胸穴,有募穴、部穴、交會穴、天應穴等。在實施治病中,採用循經取穴、他經取穴、上下取穴、遠近取穴、經驗取穴、尋找特效穴等靈活多變的辨證施治。理論體系完整,實施方法靈變,講究手法藝術,優點甚多,療效顯著,成為非藥物療法的重要醫術流傳於世。

 

 經筋針刺「消灶」療法,是在經脈針刺療法基礎上,針對經筋結構、生理病理及病機,尤其是針對經筋「結灶」形成,需要進行「解結」治療的特點,而發展形成的經筋針刺療法,它的「筋與脈並為系」及實施原則、針刺手法藝術等,與經脈針刺療法沒有絕緣區別。但其主要治療對象,是經筋的病症;其主要直接施治的部位,是經筋「病灶」;其任務,是「消灶解結」。具有施治目標明確,直達病所,效力集中,消灶力強,善於「解鎖」,起效快速,療效鞏固等優點,基本體現「特效穴」群體的特性。

 

三、針刺消灶療法實施要素

 實現針刺療法的優點,心須做到本療法的實施要素。

 

(1)貫徹「以灶為腧」的施治原則:

 「以灶為腧」,即以經筋「病灶」作為施治的腧穴。它來源於中醫經典《靈樞•經筋》篇。《靈樞•經筋》在敍述十二經筋循行途徑、病症表現之後,對經筋病症,均明確地提出「治在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腧,的治療原則。燔針劫刺,即系使用火針施治,驅寒散邪;以知為數,及以病者感到疼痛為施治的量度;以痛為腧,即以痛點作為治療的穴位、部位。

 痛,系病者的感覺,屬經筋病變的一種臨床表現症狀。經典「以痛為腧」,明確了疼痛點作為施治穴位的原則。「病灶」,屬病症陽性體徵表現,作為施治腧穴(部位)治療原則。

 

「以灶為腧」的施治法則的優點是:

A、具有施治目標明確,定位準確,施治直達病所,得氣顯著,起效快速的特點。

B、具有醫者與病者統一認定的客觀指徵。當醫者以針刺達治療「病灶」時,醫者的針感同病人的感覺同步出現。它同「以痛為腧」刺治法,只依賴病人主觀感覺為憑,顯然具有療法的區別。

C、「以痛為俞」,由於病者的痛感差異,痛點可能是病症之標,亦可能為本,缺乏固定的治療穴位,常規療法難以確立,而「以灶為腧」法則,則具有病灶定位的規律性,便於常規施治。

 


 

 (2)因灶行針:

 「以灶為腧」,具備施冶直達病所、效力集中、療效顯著等優點。

 為實現針刺直達病所的需要,用固定病灶而行刺治,具實施經筋療法又一要素。

 

固定病灶,常用方法:

A、掐持固灶法。用左手之「指合力」,將病灶掐持,右手持針行刺。

B、握捉固灶法。以左手「指合力」,將病灶緊握,並稍提起,為行刺方便,施之安全。

C、指切固灶法。運用左手「指合力」,以拇指尖,切壓病灶,起固定病灶作用,而行針刺。本法適宜於肌筋較薄部位的病灶施治。

D、按壓固灶法。運用「指合力」,用拇指指腹按壓固定病灶而行刺治。本法適宜於肌筋較豐厚部位的施治。

E、推按固灶法。運用「指合力」,以拇指指腹推按病灶,並固定於方便及安全的刺治部位,而行刺。

 

(3)局部多針:

 局部多針,系指對施治的病灶部位,施以一孔多刺(3~5),刺及不同的部位,施行多種不同手法施治的針刺療法。這是出於經筋病灶一般範圍較大的需要。實踐證明,它是適應於經筋病症治療的有效方法。

 局部多針施治量度,應當因人、因病、因症、因部位而定,採取靈活掌握方法,一般的某一局部施以3至5刺為宜。

 

(4)「根源病灶」與「連鎖反應病灶」相結合:

 局部治療與整體機能調節相結合:

 「根源病灶」,系指引起病症形成的主要病灶;連鎖反應病灶,指根源病灶引起的繼發性病灶。

 治療經筋病症,對前者稱為「消灶根治」,對後者稱為「消灶解鎖」。

 兩者結合治療,但有側重,有時治本為主。標急者,解鎖於先。

 

 局部治療與整體機能調節相結合,指局部病症專致的全身機能變化,要作同時調節;反之,某些經筋病症是全身機能失衡所引起,診療施治時,要作全面的檢查診察,做好既看到局部,又要明瞭全身機能,全面治理。

 

(5)針刺消灶療法手法要求:

 與常規針灸療法比較,針刺消灶療法著重於要求下列幾點:

A、固灶行針,快速進針,一般不留針。

B、對病灶局部施行多針療法,但要行針有次序,輕重有區別,深淺要得當,操作細緻,安全施術。

C、針刺達灶,「得氣」顯著。

D、兩手配合、動作協調。

E、隨著施針術的需要,變動醫者與病者體位,做好針刺到達病灶的協調。

 

(6)常用的「消灶」療法針術析解:

1、腧刺法:腧刺法,即於腧穴的位置進行施針。按照經筋病症的臨床表現及治療的需要,選擇具有「結灶」明顯的腧穴,施以「消灶」針術的治療。

 

2、經刺法:經刺法刺治,即於以觸診「查灶」檢查,發理經筋病症沿著經筋循行線,形成線形病灶(一般呈索樣變化)情況下,採用經線「消灶」治療的方法。經刺療法,以經筋循行的經筋線施治為主,有單經刺療及多經病變同時刺療的方法。施治時,分段於經線「結灶」最顯著部位行刺,做到行刺疏密度適宜、重點解決、分次施治、逐一而決。

 


 

3、經穴區帶刺療法:經穴區帶刺療法,系按照「經穴區帶」檢查,發現經筋病變呈區帶性陽性病徵時採用的刺療法施治。經穴區帶療法具有良好的「解鎖」功效,同時對「心胸相引」的胸氣街病症及腹氣街病症,均具有滿意的效果(詳請參閱經穴區帶圖示)。

 

 經穴區帶刺療法,要分明帶根與帶未的關係,進行刺治。頸部、胸腹及四肢,其帶根均於上部與背側,帶未呈斜狀的散佈,要將重點施治放在帶根的「病灶」,以消除「病灶」對帶根的緊弦性壓迫,而起治療效果。

 

4、內臟皮膚敏感反應灶區刺療法:

 內臟病變出現皮膚過敏反應區帶,是疾病臨床表現的特殊形式;採用過敏區帶的皮層調節治療,對於臟器疾患具有良好的效果。本療法的施治步驟,首先是按照圖示(詳見附圖),查出相應的過敏區,然後於過敏區進一步運用經筋查灶法,檢查陽性結灶,再於過敏區的「結灶」作針刺施治。施治的方法,按「消灶」法處理

 

5、經筋「病灶」刺療法:

 經筋「病灶」,系指筋肉系統發生病變時,於軀體呈現的「筋結」陽性體徵。以針刺方法,對經筋病灶刺治,能使病灶消散。臨床實踐表明本刺治法對經筋病症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。它的效果超越於一般的針刺療法、藥物療法、物理療法等。其原因可能同下列因素有關。

 經筋「結灶」可能是經筋病症的「徵結」,是產生經筋病臨床症狀的主因;通過針刺「消灶」療法,消除病灶產生的壓迫,獲得臨床症狀的消除。

 經筋「結灶」,臨床可能產生系列性的牽拉反應症狀,以針刺「消灶」後,牽拉反應症狀消除。

 經筋病灶的形成和存在,不僅只對經筋系統本身產生影響,而且對於周圍組織,亦可發生影響,構成牽連性反應;消除了經筋「病灶」,牽連影響反應隨之消除。

 經筋病灶的疼痛,由於機體保護性反射,造成「四維相代」繼發性經筋損傷;消除了「病灶」,繼發性損傷獲得康復的條件。

 經筋病灶的存在,對整體機能發生影響,消除病灶給全身機能免除病灶刺激,具有調整機能調節作用。

 經筋病灶刺治療法,對不同部位的病灶及不同病灶性質,作靈活多變的刺淚方法。以「實施要素」的總要求下,對不同區域性病灶,應採用不同的刺治方法。例如,刺激顳筋區的病灶,針對頭皮薄而緊的特點,重點於對顳上線、前顳肌筋、後顳肌筋、小皺眉肌筋及顴肌筋膜,查灶刺治,並以點刺為主的消灶方法;對肩部筋區的「消灶」刺治,則針對本區域肌筋的分佈、肌肉豐厚等待,煮,採用掐持與握提固灶方法,對崗上肌筋、斜方肌肌筋,及小菱形肌肌筋等,列為「消灶」刺治的重點,常用的是以「移行針刺法」。

 


 

6、點刺療法:

 點刺療法,即對施治區域,採用針尖的點刺,達到治癒病症的一種刺治方法。本療法具有靈活使用的優點。按照不同施治部位要求,及運用的方法不用,點刺療法常用以下幾種。

皮外移行點刺法:常使用於額筋區,股外側筋區等部位的施治。手持短針,於施治部位,作皮外移行點刺治療。均不留針,輕點而過。用於治療病變較廣泛而淺表者。

 

單針一孔持續點刺法:常使用於眶膈筋區、耳筋區等的點刺治療,手持短針,於左手配合固定病灶下,施以單針刺入、固定位置的雀喙點刺手法。

 

單針移行點刺法:常使用於皮膚疏鬆可移的施治部位,於施治部位入刺施治病灶一針之後,將針尖移至皮下,左手轉動新的病灶,對準針尖,右手持針,再向新的病灶刺治。本刺治法注意點是持針宜平穩、垂直,不宜於皮下移動針尖,以免傷及其他組織。本刺治法,起到單針一孔多點刺治的作用,是消灶療法的常用手法。

 

7、關刺療法:

 關刺療法,是中醫古代的經驗刺療的方法之一,對於治療經筋病症,具有卓著的療效。

《靈樞•九針十二原》曰:「皮肉筋脈,各有所處。病各有所宜。各不同形,各以任其所直,無實無虛」。

《靈樞•官針》云:「關刺者,直刺左右盡筋上,以取筋痹」。

 盡筋頭,是經筋病症之好發損傷部位。本療法直接刺達病左右盡筋頭,比「腧穴」刺治法具有直達病所的優點;比刺治肌腹,作用更大,根治效果理想,病癒徹底,遺留後患極少出現。實施本療法的關鍵,首先是要熟悉肌筋的起始及附著終點,針對附著點進行查灶、消灶。施治方法,按經筋「消灶」療法手法實施。

 

 臨床常運用本療法治療寒痹、著痹、骨痹。此三痹的特點,一是病位固定,二是疼痛劇烈,三是病情頑固。現代醫學研究認定,針刺療法具有鎮痛、消炎及提高免疫力的作用。關刺療法,直達病所,鎮痛作用顯著,消炎作用強,可能是本療法治療效果良好的主要原因。

 

(8)三刺療法:《靈樞•官針》云:「所謂三刺……先淺刺絕皮,以出陽邪,再刺則陰邪出者,少益深絕皮,致肌肉,未入分肉間也;已入分肉之間,則穀氣出。故刺法曰:始刺淺之,以逐邪氣,而來血氣,後刺深之,以致陰氣之邪,最後刺極深之,以下穀」。

 

 經筋消灶療法的三刺療法,一刺透過皮膚,二刺刺達肌筋膜,三刺刺及肌筋肌束之「結索」。本療法適宜於刺治經筋「病灶」面積較寬的部位。

 

(9)豹文刺療法:

 豹文刺療,是古代經驗刺治之一。本法具有兩大特點,一是「左右前後針之」,二是「中脈為數」(見《靈樞•官針》)。經筋消灶療法中豹文刺法的特點之一,是以刺及經筋病灶為主要目的,適宜於治療棱形的經筋病灶。

 

(10)輸刺療法:

 《靈樞•官針》曰:「輸刺者,直入直出,深內至內,以取骨痹。」

 本療法以直入直出的刺治方法,在固定病灶下,深達骨膜,用於治療固定性的「病灶」點,如頸二橫棘突、腰三橫棘突、肋骨結節、下頜頭等。

 

(11)分段刺療法:

 經筋「病灶」的分段刺療,是根據經筋具有延續性「筋結」的特點而設立的施冶方法。它適應於連鎖反應、多經並病的使用。

 臨床上常應用於頸臂、背腰及大腿後側線形經筋病灶的治療。根據病灶的長短、部位特點,作分段「消灶解結」療法。各段落「結灶」的針刺方法,仿上述諸法施行。

 

(12)穿刺式針刺療法:

 所謂穿刺式的針刺法,是根據深部肌筋病變治療的需要,仿效現代醫學「封閉療法」的穿刺方法,在充分掌握解剖知識,確保安全前提下,施行穿刺式針刺治療。常用於崗上肌筋、額腰肌筋、梨狀肌筋等病變的施治。

以上資料來源:http://www.100md.com/html/Dir/2002/08/03/2527.htm

 

A31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