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點經筋區的施治方法

1、頭部眶膈筋區的施治方法:

 眶膈筋區,系指鼻骨與眼眶內緣之間部位,及眶上沿區域。本區域以理筋手法及針刺療法施治。施治時運用指合力,以拇指尖切按鼻淚骨間溝肌筋2~3分鐘,而後向下切按,延達「迎香」,再將拇指尖移向眶上沿及內上角,切按大皺眉肌及肌筋;切按時,把拇指尖指向內上角,忌向眼球觸壓。接著切按眶上緣中部及尾部。最後揉按或切按眉間印堂。再將手法移至眉梢上部施以適宜的治療(參見圖示)。需要時,配合單穴皮膚點刺法針治。

 

2、顳筋區的施治方法:

 額筋區,系指頭部顳上線以下、耳根前與眼眶外之間的區域。

 本區主要有顳前肌、顳後肌及小皺眉肌與筋膜。結構較薄而堅緊,血管神經豐富,常運用手法與針刺療法聯合施治。

手法施治:重點對上述三肌及筋膜,運用拇指腹借助指合力,先行揉抹手法鬆解局部的肌筋;繼之以切按手法,對「結灶」施以「切撥」。切撥的用力量度宜輕,以患者感到可耐受而舒適為標準。切撥的次序,一般按三線(即顳上區線:顳筋區二線及眉梢耳枕線)及三區(顳一區、顳二區及顳三區,詳見圖示),自前向後,逐一「消灶」。手法「消灶」每次施以3~4個灶點,達到初步鬆解為度。對病症廣泛病例,應加頜骨「冠突」,及耳前筋灶點的施治。

 顳筋區的針刺療法:一般運用對三肌的結灶各施治一針;必要時,對顳肌腱(即上關穴)加施一針,均以「結灶」為腸,直入直出,不予留針。(參見圖示)

 

3、枕筋區的施治方法:

 枕筋區,系指枕骨外粗隆,上項線以下至風池、風府之間的筋區。

 本筋區附著頸部部份肌筋,易發生筋性勞傷。但本筋區半長毛髮,頭皮薄緊,「病灶」隱蔽,緊接頸項,查灶及施治均需花費時間和精力。

主要的施治方法:是運用手法及針刺治療。

 「病灶」:常見於腦戶、玉枕、腦空、風池及風府。

 手法:以切按為主,適當加用掐捏、揉捏。

 針刺:以「結灶」與腧穴相結合為主要施治部位,採用切按固灶的單針點刺方法施治。(參見圖示)

 

4、頸項筋區的施治方法:

 頸項筋區,系指後頸及後頸側,自頭至肩之間的筋區。

 該筋區的肌肉筋膜,層次較多、走向的方向變動較大,同時有啞門及重要神經血管,施治時宜特。別謹慎。

 手法:一般施用掐握手法及捏揉手法,施治後,按經筋圖線或「結灶」,以兩線三點針刺。用掐提穴固定法,或按壓固定針刺腧穴,直入直出,不予留針。針後施以拔火罐治療。(參見頸部圖示)

 

5、肩部筋區施治方法:

 肩部筋區,系指頸至肩之間的筋區。

 本筋區肌筋較豐厚,屬肌筋病症的好發部位。但該區的深部有肺尖及重要血管,施治時,宜注意。

 手法:常用捏揉手法及臂按壓手法。以掐提方法固定針刺灶穴,用自外向內的一線三點至四點灶刺治;必要時以左手掐旋的手法,轉動肩前的灶穴施行針刺,用直入直出的針刺手法。針後加施拔火罐。

 


 

 

6、肩臂肘筋區的施治方法:

 肩臂肘筋區,系脂肩臂至肘腕部的筋區。

 本筋區的範圍較廣,是經筋病症的好發部位之一。常用按壓、捏揉、捏搓、掐搓、彈撥等手法施治。

 針刺:以肩頂、肩前、喙突、時窩等筋區為主要施治灶位,向「結灶」刺治,以單針直刺手法,不留針。針後投拔火罐。

 

7、背部筋區的施治方法:

 背部筋區的面積較寬,其重點筋灶,是夾脊、肩胛內上角、崗下及部分肋結節筋帶。

 手法:施用的手法,常先以滾動法推滾全背及腰部,繼之以按壓手法,

 對筋結顯著部位,作沉壓與放鬆的施治;

 對崗下肌、肋結節,以指合力的拇指指腹按壓法或切按施治;

 對淺層的斜方肌,以適當的體位,作掐捏手法施治;

 對大小菱形肌筋,以按壓及提捏施治,獲得全面肌筋的鬆解,全背舒適為度。

 

針對主要「結灶」,以緊壓的固灶方法,施以點刺達筋膜表層,

 對肩胛內上角及結節的「結灶」,以緊壓病灶於骨面上加以點刺;

 對夾脊肌筋,用推向脊椎方向壓緊刺療,疏密度適宜。

 本筋區的肋間隙內不可深刺,以免刺入胸腔造成嚴重後果。針刺後,於針刺孔皮表,加施拔火罐治療。

 

8、胸前筋區施治方法:

 胸前筋區,以鎖骨下肌筋、胸鎖關節及胸肋關節、胸骨表面、肋弓及劍突為常見的經筋「結灶」好發部位;部份病例有胸肌肌筋及肋部肌筋的損傷病灶,亦可查及左五肋胸肋關節及11、12游離肋端的「結灶」;肋弓緣的「結灶」亦可查及。

 

 對胸筋區施治,常用揉抹手法、點切法、切撥法、掐揉法等施治,以輕手法為主,力戒粗暴。

 針刺:胸部針刺,以緊按將「結灶」固定於骨質表現,而後行點刺治療;對可提掐的肌筋,以提掐方法(如胸肌肌筋),將刺治的肌筋提離胸壁後刺治,針尖不可向胸腔方向行刺。肋部一般刺治的灶位為3s個,針刺後,以吸力較輕的拔罐器行拔罐施冶。

 

9、腰部筋區的施治方法:

 腰部筋區,以腰椎兩側的肌筋及腰三橫棘突的病變損傷,為常見部位,其上連胸脊,下入腰骶。

 手法:常以推滾、臂壓、掐捏、拇指腹揉抹等手法施治;病人體位,以腑臥及側位分次行施。

 針刺:以緊壓固定「結壯」後行刺,常用腑臥位直刺與側臥位的側刺方法,針刺向腰椎體方向刺人,忌向後腹腔方向行刺。為避免刺傷腎臟右腰2~3椎體橫突間以上(距正中線外向5~7、2cm)及左腰節二腰推體下緣以上的部位,切忌深針。第十二肋骨以上的區域,屬胸腔範疇,忌誤刺入。腰部筋區針刺,一般施治三個灶位,但注意分淺、深層肌筋的「結灶」位置。針刺後投入輕吸力的火罐施治。

 


 

 

10、腹部筋區的施治方法:

 腹部筋區,按九區劃分法,分上腹、中腹、下腹三個區域。施治者,需對每一筋區的解剖情況熟悉。

 腹部常見的「筋結」,多見於腹直肌肌筋、腹外斜肌筋、腹白線及臍下「五皺襞」。

 對腹部的手法施治:常用輕浮的撫揉法、輕切揉法;腹側有時採用掐揉法;對深部「緩筋」,常以拇指腹,行切撥及切揉施治。

 腹部的針刺治療:是對上述常見肌筋的「結灶」作間隔的點刺,全腹點刺5~7針,運用按壓固灶或提握固灶方法。所刺深度,限於腹壁,切忌刺進腹腔。刺治後,行拔火罐治療。

 

11、臀骶筋區的施治方法:

 臀骶筋區,指腰骶區間、骶部筋區及臀部筋區的聯合筋區。

 本區域是經筋病症的高發區,結構複雜,肌肉豐厚,上下並聯,牽涉面廣泛。

 手法:對本筋區的手法施治,一般使用較重的手法,如指腹彈撥法、臂部按揉法、時尖按揉法及指尖切撥法等。

 重點施治部位:髂脊、腰眼、骶背八髎、臀中及臀側與臀後坐骨結節等的筋結病灶。

 

 臀筋區的針刺:主要以按壓固灶及壓撥固灶方法。行刺的重點,針刺對肌膜結索及其盡筋頭、受損的韌帶施治。針刺後行拔火罐治療。

 

12、下肢筋區的施治方法:

 根據「四維相代」原理,下肢傷筋,具有拮抗面、立體性、廣泛性的聯合損傷特點。

 大腿前側結灶,好發於伏兔、股內及股外側肌筋的中部,及其下端盡筋頭;

 大腿後側結灶,好發於中線及左右側線的肌筋,以中線為高經筋線,可觸及明顯的索狀結灶物;

 大腿內上側肌筋的結灶,於腹股溝上下股動脈外側;

 股後側肌筋的損傷者,步行艱難,其筋結主要來於坐骨結節。

 膝腹筋區的結灶,好發於膝眼及股、脛肌筋的附著點;

 膕筋區的結灶,呈倒「三角」形狀態,上兩角深伏於膕窩上兩側,腓腸肌內外側頭),下角於膕下中部,另一筋結偏於中部外側(蹠肌肌筋)。

 小腿後側的筋結呈y字形狀倒口向上,依經筋標本線圖形狀分佈,上兩支筋匯合至承山伸向足跟。

 小腿前外側的筋結,好發於胚前及腓骨沿淺區,後者以其中下部位的筋結最為突出。

 手法:腿部的手法施治,以聯合手法為主,對筋結各部位逐個分筋。

針刺:多以針對結灶使用各之所宜的刺治手法。針後投拔火罐治療。

以上資料來源:http://www.100md.com/html/Dir/2002/08/03/2531.htm

 

 

A28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