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肝炎的緣起
二、對肝炎的了解
三、西醫肝炎的病因病理
四、中醫肝炎的病因病理
五、經筋肝炎的病因病理
六、肝病的經筋手法自療
七、在經筋醫學的自我期許

一、肝炎的緣起
辰奕1990年因運動傷害造成賁門與食道撕裂造成胃出血,因此做了胃切除得手術,在急救過程中,用了52袋的血,在那個年代,輸血、捐血,都沒有針對C型肝炎作檢驗,經過近兩年的調養,學校舉辦捐血活動,在捐血的前一晚特別早睡,為了明天能挽起袖子做個快樂的捐血人做準備。
 
隔了不久,捐血檢驗報告寄來了,上面寫了有肝炎的反應,於是積極的與台大醫師預約,預約日剛好是我專科的畢業典禮當天,別人士帶著一顆愉悅的心,去參加畢業典禮,我卻帶著一顆忐忑的心,到台大作進一步的檢查,檢查結果確實為C型肝炎帶原者。
 
為了有更長遠的明天,自1994年起看遍中西醫,醫師的回覆總是千遍ㄧ律,C型肝炎帶原,罹患肝癌、肝硬化機會是遠高過AB型的,辰奕總是依著醫生的囑咐每天按時的吃藥、每半年的超音波檢查。
 
辰奕時常在心理想著、問著醫生,辰奕可以結婚嗎?辰奕可以有小孩嗎?結婚後辰奕的老婆、小孩會不會給辰奕傳染?一連串的問題,醫生都保持著不確定的態度,也未作正面的回應,在無數的夜裡,想著想著黯然流淚,辰奕還有明天嗎?
 
 
        人生是彩色或黑白,人生是彩色或黑白主控權不在醫生,而是在掌握在辰奕自己,只有自己去面對,才有解決的一天。

用BloggerAds讓部落格不丁丁
 
二、對肝炎的了解
2.1   肝炎帶原者:帶原者是慢性肝炎的一類;是指BCD型肝炎病毒長久存在人體內,其體液具傳染性,而無症狀及肝炎現象。
 
2.2   肝炎:就是肝臟細胞受到破壞因而引起發炎、壞死的疾病。
 
2.3   肝炎症狀:大部分肝炎患者幾乎無症狀或症狀輕微;主要症狀為疲勞倦怠、嘔吐、食慾不振、上腹悶痛、腹脹;少數症狀重者會有眼睛發黃及解深茶色尿的黃疸現象;辰奕經歷過的症狀有疲勞倦怠、嘔吐、食慾不振、上腹悶痛、腹脹及解深茶色尿。
 
2.4   肝功能檢查:檢查包括有肝功能試驗及病毒性肝炎之血清標誌檢查;肝功能指數(GOTGPT)的異常就認為是肝炎;腹部超音波檢查。
 
2.5   肝炎的型態:
2.5.1        急性肝炎:指肝發炎期間少於六個月稱之;酒精、藥物、化學物質引起的肝炎,只要避免持續接觸,通常會自行復原,大部分不會有不良後果。病毒性肝炎中,A型及E型肝炎屬於急性,通常六個月內可以治癒。BCD型肝炎則有些人會從急性變成慢性肝炎。
 
2.5.2        猛爆性肝炎:一種特別嚴重的急性肝炎,會出現黃疸、肝昏迷、凝血功能異常的併發症。這些病人症狀出現後,病程急劇惡化導致肝衰竭,因而死亡率高。
 
2.5.3        慢性肝炎:指肝發炎期間超過六個月者就是慢性肝炎;常見於BCD型肝炎或身體代謝、自體免疫疾病;慢性肝炎患者有發展成肝硬化的可能,一般患者症狀輕微或無症狀。
三、西醫肝炎的病因病理
3.1   肝炎病因:
肝炎是由病毒、酒精或藥物損害肝臟而引起的疾病。ABC型病毒性肝炎是現今世界最常見的肝炎類型。病毒性肝炎可以急性發病並自行痊癒,或進展至慢性肝炎,繼而形成肝硬化和肝癌。
 
3.1.1        A型肝炎:
由感染A型肝炎病毒所引起,此型是世界很多地區最常見的急性肝炎類型。在人口稠密及衛生環境差的地區最流行。A型肝主要發生在20歲以下的年青人。
 
A型肝炎傳播途徑可經人與人接觸傳染,或不潔飲食如水、牛奶、海產食品或由含病毒的體液感染。高危因素包括與感染病人有生活接觸、性接觸或共用針筒等。前往A型肝炎流行區域旅遊亦是常見病因。
 
3.1.2        B型肝炎:
B型肝炎病毒所致,會引起終生感染、肝硬化、肝癌、肝衰竭、最終會導致死亡。人們認為此型肝病的臨床表現,其實是體內免疫系統對抗肝炎病毒的間接反應,並非真正肝損害所致。B型肝炎在全世界B型肝炎患者當中,亞洲人口約占75%,主要發生的個案是由母親傳給新生兒。
 
B型肝炎傳播途徑還有患病母親於生產時感染出生嬰兒、吸毒者共用針筒等。B型肝炎高危者包括性活躍人士、注射藥物人士、母親患有B型肝炎的嬰兒、醫療人員、腎衰竭需血液透析(洗腎)人士。
 
3.1.3        C型肝炎:
C型肝炎病毒所致,與B型肝炎情況相同,可引起終生感染、肝硬化、肝癌、肝衰竭及死亡。C型肝炎患者,70%的患者會進展致慢性肝病。與B型肝炎不同者,大多數C型肝炎患者將會進展致慢性肝炎,只有15%的患者可清除體內病毒而自行康復。剩餘的85%患者會在六個月後形成慢性肝炎。
 
C型肝炎基本上是通過腸胃外的途徑傳播,即靜脈血管途徑。常見於注射藥物人士,此乃現今美國最常見及高危的傳播源。其他潛在高危因素包括在1992年以前輸血(之前沒有有效的C型肝炎測試)、意外被針筒刺傷、與感染人士有性接觸、感染母親所生的嬰兒、醫療人員、洗腎者等。
 
3.2   肝炎症狀:
3.2.1        A型肝炎:
A型肝炎並非時常表現症狀,老年人的症狀比小孩明顯。患者病徵包括發燒、疲倦、無胃口、噁心、腹部不適、茶色尿及黃疸(一種皮膚及眼睛發黃的情況)。症狀多數在診斷後2個月消失,有極少數病人會發生肝衰竭而威脅生命。
 
3.2.2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B型肝炎:
一般與A型肝炎表現相同,但較嚴重及持續時間較長,大多數患者會在六個月內完全康復以及產生免疫抵抗力。1-10%的成年病人在急性期過後會發展為慢性肝炎,而兒童的發生率就更高。由於新生兒免疫系統不成熟,因此更易發展慢性肝病可達90%發生率。1%的病人會發生嚴重的肝衰竭而威脅生命。慢性B型肝炎病人有進展至肝硬化及肝癌的危險。
 
3.2.3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C型肝炎:
大多數病人沒有明顯的症狀,常見症狀有疲倦、腹部不適、無胃口、體重下降及皮膚痕癢。C型肝炎發生嚴重肝衰竭的機會很微。一般民眾約2%感染C型肝炎,但特殊族群,如洗腎者、毒癮者、血友病、1992年以前輸過血者,其感染率可高達80%。目前尚無疫苗可預防C型肝炎,只能儘量避免被感染。

四、中醫肝炎的病因病理
肝炎的致病因素與發病機制複雜。中醫學認爲,肝炎是由于七情內傷、飲食勞倦,或邪毒內侵,致臟腑氣血虧虛,脾虛不運,氣滯、血瘀、濕熱痰毒等互結于肝所致。
 
肝臟屬木,脾臟屬土,分居兩脅下。肝主疏泄,舒暢氣機;脾主運化與統血。若情志不節,多怒傷肝,疏泄失職,氣機不利,可致氣滯血瘀;或情志久都,思不得解,損傷脾氣,運化失職,水濕內停,水穀不化,停爲痰濁;瘀與痰均爲肝炎形成的主要因素。
 
肝炎病位在肝,病機與脾密切相關,隨病程進展影響膽、胃、腎等臟腑功能。早期,邪實于外,正虛于內,以實證爲主;晚期,邪侵日深,耗傷氣血,正氣不足,則以虛證爲主。
 
絡學說載明足厥陰肝經分布部位是從足部向上循行,環陰器、抵少腹、挾胃、絡膽、散布于脅肋、上達眼目及頭巔部。肝氣犯胃,可以導致胃病。肝膽相爲表裏,肝之餘氣化爲膽汁,故肝病可引起膽熱液泄,出現黃疸及脅肋疼痛。肝火熾盛或肝陰不足,均可發生目疾。肝陽、肝風升騰,則可見目眩、頭暈、頭痛諸症等等。上述各種症狀,往往會同時幷見或先後出現或單獨出現,組成肝病的證候群。而其病理反應,就是以肝經之循行分布情况,肝與膽的表裏絡屬關係,肝與胃的密切影響以及肝與頭、目、脅肋、少腹、陰器等部位的經絡聯繫作爲依據的。
 
《靈樞·根結》厥陰皮部爲害肩,厥陰是三陰之,兩陰交盡謂之厥陰,即太陰少陰病發展到盡頭即成厥陰病,是六經病證傳變的最後階段。根據陰陽消長規律,陰盡則陽生,故病情演變多趨極端。厥陰病的證候以寒熱錯雜證爲多。
 
《傷寒論·辨厥陰病脉證幷治》說:厥陰之爲病,消渴,氣上撞心,心中疼熱,饑而不欲食,食則吐蛔,下之利不止。病邪深入厥陰,肝木乘土,陰陽錯亂,失却了正常的調節功能,成爲上熱下寒的寒熱錯雜證。因爲厥陰肝木相火內寄,病則木火上炎,燔灼胃津,所以消渴,肝胃氣逆,故有氣上撞心,心中疼熱的上熱證,又有饑而不欲食,食則吐蛔,下之利不止等下寒證。但厥陰病幷不都是上熱下寒的寒熱錯雜證,病至厥陰,邪正交爭,陰極陽複,正邪互勝,也可見厥熱交替的厥熱勝複證,又稱陰陽勝複證。
 

五、經筋醫學
5.1 肝炎的病因病理
經筋醫學是以《黃帝內經.靈樞》篇中的經絡學說為依據,把綱絡全身筋肉系統的十二經筋植入人體,用整體大環境去思考局部病變,調整結構平衡、疏導組織內壓,讓動脈血流與免疫功能自然修復機體,去除病灶。
 
人體結構是左右對稱,也裡外平衡的。一旦對稱偏離,平衡失穩,功能即受影響。長時間不對稱下,軟組織勢必因補償調節由外向內形成對應的緊張與壓力。過程中血液流通量減緩,影響組織細胞的氣血供輸,因缺氧與養分而產生質變,造成器官功能紊亂,老化現象也就漸漸出現。
 
肝臟有豐富的血液供應,呈現棕紅色,質軟而脆。肝右端圓鈍厚重,左端窄薄呈楔形,有上、下兩面,前後左右四緣。上面隆凸貼于膈,由鐮狀韌帶分爲左、右兩葉;下面略凹,鄰接附近臟器,此面有略呈H形的左右縱溝及橫溝,右側溝窄而深,溝前部有肝圓韌帶,右縱溝闊而淺,前部有膽囊窩容納膽囊,後部有下腔靜脉窩通過下腔靜脉。橫溝內有門靜脉、肝動脉、肝管、神經及淋巴管出入稱爲肝門。肝的大部分位于右脅肋部和上腹部,小部分位于左脅肋部。肝上界與膈穹隆一致,成人肝的上界一般在鎖骨中綫交于第5肋水平。肝大部分爲肋弓所覆蓋,僅在腹上部左、右肋弓之間露出3-5cm,貼靠腹前壁,所以,正常時在右肋緣下不易觸及肝下界。如果肝上界的位置正常,成人如果在右肋緣下觸及肝臟,則爲病理性肝腫大。小兒肝臟下界可低于肋弓。由于肝上面借冠狀韌帶連于膈,故當呼吸時,肝可隨膈的運動而上下移動,升降可達2-3cm。腹上部以及右脅肋區如受到暴力打擊或肋骨骨折時,可導致肝臟破裂。
 
肝的鄰近臟器爲左葉上面膈鄰近心包和心臟。右葉上面膈鄰近右胸膜腔和右肺,因此肝右葉膿腫有時侵蝕膈面而波及右胸膜腔和右肺。右葉後緣內側鄰近食道,左葉下麵接觸胃前壁,方葉下接觸幽門,右葉下麵前邊接觸結腸右曲,中部近肝門處鄰接十二指腸。後邊接觸腎和腎上腺。
 
肝以肝內血管和肝內裂隙爲基礎,可分爲五葉、四段:即左內葉、左外葉、右前葉、右後葉尾葉;左外葉又分爲左外葉上、下段,右後外又分爲右後葉上、下段。肝臟被許多條韌帶固定于腹腔內,肝臟表面被灰白色的肝包膜包裹著。肝臟的血液供應3/4來自門靜脉,1/4來自肝動脉。門靜脉的終支在肝內擴大爲靜脉竇,它是肝小葉內血液流通的管道。肝動脉是來自心臟的動脉血,主要供給氧氣,門靜脉收集消化道的靜脉血主要供給營養。
 
膽囊緊貼在肝右葉下面的膽囊窩內,其間有纖維結締組織相連,自肝連續下來的腹膜覆蓋膽囊的大部分,面對右側第9肋軟骨尖端、鄰近橫結腸、十二指腸上部。
 
肝臟是人體內最大的實質器官,表面被覆一層結締組織膜,即肝纖維囊。此纖維囊在肝門處特別發達,包繞肝管和血管。肝除上面祼區直接借結締組織與膈相連外,其餘部分的纖維囊均被漿膜即腹膜臟層所覆蓋。腹膜反折處形成韌帶,周邊有十條韌帶與器官相銜接,使肝固定于膈及腹前壁。肝臟被稱為沉默的器官,是因為肝細胞內沒有神經分布,肝臟神經都分布在細胞外的肝纖維膜。
 
兩腿肌筋膜張力如果不對稱,可影響人體結構平衡。從經筋通道與人體結構力學分析,兩腳腳掌支撐力學如果不相同,往上會影響踝關節、膝關節、骨盆腔、腹腔、胸腔。長期平衡失穩,人體軟組織在結構力學與調節作用下,緊張的肌筋膜會往上延伸,造成盆腔內的盆腔腹膜、盆腔韌帶緊張,形成盆腔壓力與腹腔壓力。兩側不對稱的肌筋膜緊張,力學交界處為受壓點,受壓點如在肝臟器官,則肝臟的功能與血液循環當然會受影響。長期受壓可形成慢性肝炎。
 

    5.2
經筋辨証
經筋通道網絡人體外周,也包裹著內在壓力。放鬆胸、腹腔外周的緊張肌肉與筋膜,即可釋放胸、腹腔內壓。壓力消除、氣血順暢、肝、膽的症狀自可解除,功能也恢復正常。至於哪些經筋會影響胸、腹腔外周,並造成胸、腹腔內壓呢?茲分述如下:
 
5.2.1.       足少陰經筋左、右腳足少陰經筋都通過左、右腳的內踝后側、膝關節內后側、恥骨下枝、腰、胸椎體內側。左腳足少陰經筋,還透過人體工學轉換,可影響肝臟深層及膽囊、膽管。經筋通道可作上述結構的檢查與調整指標。
 
5.2.2        足太陰經筋左、右腳足太陰經筋都通過左、右腳的內踝下方,膝關節內側、恥骨上枝、腹、胸腔前側。左腳的足太陰經筋,還透過人體工學轉換,影響肝臟中層組織與膽囊、膽管。經筋通道可作上述結構的檢查與調整指標
 
5.2.3        足厥陰經筋左、右腳足厥陰經筋都通過左、右腳的內踝前側,膝關節內側、恥骨上枝、腹、胸腔前外側。左腳的足厥陰經筋,還透過人體工學轉換,影響肝臟的表層組織與膽囊、膽管。經筋通道可作上述結構的檢查與調整指標。
 
5.2.4        足太陽經筋左、右腳足太陽經筋都通過左、右腳的外踝后側,膝關節后側、薦髂關節、腰、背部。經筋通道可作上述結構的檢查與調整指標。
 
5.2.5        足少陽經筋左、右腳足少陽經筋都通過左、右腳的外踝下方,膝關節外側、腰、胸外側與肩關節前側。經筋通道可作上述結構的檢查與調整指標。
 
5.2.6        足陽明經筋左、右腳足陽明經筋都通過左、右腳的外踝前側,膝關節前側、恥骨上枝、腹、腔腔前側。經筋通道可作上述結構的檢查與調整指標。
 
5.2.7        手太陰經筋左、右手的手太陰經筋都通過左、右手的腕關節、肘關節、肩關節與胸腔前面。經筋通道可作上述結構的檢查與調整指標。
 
5.2.8        手厥陰經筋左、右手的手厥陰經筋都通過左、右手的腕關節、肘關節、肩關節與胸腔外側。經筋通道可作上述結構的檢查與調整指標。
 
5.2.9        手少陰經筋左、右手的手少陰經筋都通過左、右手的腕關節、肘關節、肩關節與胸腔后背。經筋通道可作上述結構的檢查與調整指標。
 
5.2.10      手陽明經筋左、右手的手陽明經筋都通過左、右手的腕關節、肘關節、肩關節再經頸部到頭、面部。經筋通道可作上述結構的檢查與調整指標。
 
5.2.11.手少陽經筋左、右手的手少陽經筋都通過左、右手的腕關節、肘關節、肩關節再經頸部到頭、面部。經筋通道可作上述結構的檢查與調整指標。
 
5.2.12.手太陽經筋左、右手的手太陽經筋都通過左、右手的腕關節、肘關節、肩關節再經頸部到頭、面部。經筋通道可作上述結構的檢查與調整指標。
 


六、肝病的經筋手法自療
6.1 經筋檢查:
6.1.1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望診:
臉部:臉部色澤微黑帶青,少光澤。
頸部:左頸前側肌肉比右側飽滿。
胸腔:鎖骨下方、胸骨柄外側的右胸肋比左胸肋飽滿。
腳底:左腳第五趾第一腳掌骨的繭比左腳的粗厚,右腳,第二趾第一、二趾骨交接處較左腳飽滿。
腳背:右腳第一趾,趾骨、掌骨交接處長繭。
 
6.1.2        觸診(仰躺)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間腦:右侧較左側飽滿。
顱骨平台:中間偏右前內壓大。
顱壓:顱內壓力右後組織較飽滿。
胸壓:右側下胸肋骨內壓大於左側;右胸右外側有條索狀。
前臂:右手尺骨近端有條索狀。
腹壓:腹腔內部壓力大,下按深層有條索狀右測更為明顯。
盆腔壓:兩側鼠蹊肌筋膜緊張,右大於左。
恥骨聯合:右薄,左厚。
膝壓:兩膝髕骨下方筋膜緊張,兩膝關節彈性差。
左內踝,右外踝壓力大。
 
6.1.3        處方:
A、調節兩腿緊張的肌筋膜,可以改善盆腔、腹、胸腔與顱內壓力及器官的功能。經筋手法以壓、推為主,採重補輕瀉與平補、平瀉的手法交替運作。
B、經筋通路的修補以左腳的足少陰、右腳的足太陽經筋。右手的手少陰、左手的手太陰經筋為主,其餘經筋為輔。
 
6.2 經筋自療手法:
步驟一、跪姿(左右腳交替)
1.1以右膝按壓左腳之:
腳底(動左膝牽引腳掌股)→脛骨內側近端三分之一處(腳背做伸屈)→脛、腓骨中間(腳背做伸屈)→腓骨外側(腳背做伸屈)
 
步驟二、側躺(左右側躺交替)
2.1   左右腳跟巨交接面(透穴)→右腳腓骨外側(腳背做伸屈)→右側大轉子週邊(腳背做伸屈)→右側肩胛骨外側(推動肩胛骨)→右側三角肌(肘作伸屈、旋前旋後)→右側間腦;
2.2   左右腳跟巨交接面(透穴)→右腳腓骨內側(腳背做伸屈)
 
步驟三、府臥(左右交替)
3.1   按壓鼠蹊部(腳作屈伸、腳踝作旋轉)→尺骨聯合(腹腔用力)
 
步驟四、仰臥(左右交替)
4.1   右腳(屈膝)→左腳伸直→左腳置於右腳內踝處→尋找左腳緊張肌束;
4.2   左腳(屈膝)→釋放骶骨左側週邊壓力;
4.3   按壓→恥骨週邊→劍突內角→胸腔緊張筋膜;
 
步驟五、座姿(左右交替)
5.1   右腳(屈膝)以右肘按壓→脛骨內側(腳背做伸屈)→大腿內側(動膝關節)
5.2   以左手肘壓右手→大魚際→腕關節(左右手牽引改變關節面)→橈尺骨中間肌群(右手做伸屈與旋前旋後)→尺骨近端;
 
步驟六、改寫記憶(左右側躺交替)
        6.1   按壓左右側間腦
 
6.3    評:
缺點:少部分的調整需要改變關節交接面,是自我手法調整做不到的,唯有透過外力才能改善得更完善;
 
優點:可以隨時依據整體結構不均整時或有自覺症狀時自行以手法調整。
 


七、經筋醫學的自我期許
跟隨黃國松教授數年,教授一路熱心的指導,並在兩岸及國際間推動經筋醫學,讓經筋醫學的種子能在世界各地發芽、生根並生長茁壯、枝繁葉茂,讓研究經筋醫學的團隊陣容更為強大。
 
教授不斷的叮嚀,身為一個醫家,應具備有醫家的風範與雅量,並以下文:
《醫家座右銘》
醫乃仁術、功在活人;立志當堅、宅心宜厚;
學無常師、擇善而事;開卷有益、博覽為佳;
必讀前賢、溫故知新;進修近代、援古証今;
病因解剖、宜思動靜;認清結構、分辨張柔;
臨診非難、細分陰陽;診察用神、切忌分心;
處方應慎、慎則周詳;首重德品、雙手回春。
勉勵我們,要我們時時反省、警惕,辰奕更自我期許『在經筋醫學的發展稍盡棉帛之力』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