筋性腹痛症的經筋療法

 

【病症概述】:

 腹部,是指軀體的胸肋以下、恥骨上緣以上的腹腔。腹腔內的實質性器官較多,計有消化系的食道、胃、十二指腸、空腸、結腸、回腸、闌尾、直腸、肝、脾、胰腺、膽囊、膽道,以及後腹腔的腎臟、腎上腺、腎盂、輸尿管等。

 腹痛,較為常見的致因是由上述的臟器病變所引起,這在現代醫學的教科書上已有比較詳細的分類闡述。筋性腹痛症所陳述的內涵,乃是指腹部的肌筋病變所致的腹痛症,這是醫學上專題論述者尚屬罕見的內容。從腹部的皮、肉、筋、脈等的組織構體而言,它雖然不屬於一個獨立的實質器官,但它無疑是腹部組織結構整體中的組成成分,而且是同臟器具有千絲萬縷的生物活性功能。臟器的病變固然對它發生影響,而筋肉本身也同樣發生病變,並對臟器發生不可避免的影響。

 因此,筋性病症臨床症狀表現,除了來自腹腔臟器病變,需加識別以外,識別腹部筋性疾病臨床表現,乃是本節陳述的主要內容。

 

【臨床表現】:

主要症狀:

 一般而言,筋性腹痛的疼痛與典型的臟器病變疼痛性質有區別,同時缺乏臟器功能失常的主要症狀表現及有關檢查的陽性體徵。以腹部受涼的腹痛為例,其主要是腹部肌筋攣縮,雖可伴有腸道的蠕動性增強,但多不呈現急性胃腸炎的典型症狀表現及有關檢驗陽性體徵。

肌筋性腹痛的基本特點是:

  ㄅ、位置比較恒定,多有定位反覆發作病史。

  ㄆ、以鈍痛性質表現為主,與氣候驟變、勞動勞累關係密切,而與飲食關係無多大聯繫。

  ㄇ、可於疼痛部位,觸察到病態肌筋的陽性形徵。醫者觸及筋性結灶時,與病人產生的異常感覺呈同步性反應。

  ㄈ、運用綜合理筋消灶法施治,可把疼痛解除,且療效鞏固。

 


 

 

【病灶體徵】:

 在醫療常規檢查及排除臟器病變有關檢查,確認臟器病變可排除後,著重進行經筋查灶法檢查:

  ㄅ、上腹部的經筋查灶,按筋性類胃脘痛的章節所述進行檢查。

  ㄆ、中腹及側腹部的檢查,以腹壁的肌筋結構層次為檢查重點,著重檢查皮下的筋膜、腹部半月線、腹白線、腹肌的腱劃膜性組織,及腹側三肌的肌筋情況。

 

 筋性腹痛症患者,其筋結病灶點,常呈經穴區帶型分佈形式,但與經穴區帶檢查圖,有顯著兩點區別:

 一是筋性穴位:自胸背向腹部斜行的斜線,幅度較大;

 二是腹部的經筋穴位:於腹部除呈橫向性的分佈結構方式以外,尚具有以任脈線為中軸、側線呈弧線形的左右分佈,構成臍部為弧心的縱形穴位分佈圖(詳見經筋穴位施治腹部圖)

 

 筋性腹痛症的治療,按腹氣街提出的施治方法進行治療。《靈樞•衛氣》云:「氣在腹者,止之背腧,與沖脈於臍左右之動脈者」。這便說,治療筋性腹痛,其施治的部位之一,是腰背的腧穴,之二,是腹部的穴位,構成多維性的施治方法。

 

具體的施治方法:

  ㄅ、於腰背採用邊舒筋邊查灶的方式,對背腰華佗夾脊,於舒筋的同時,多於胸12至腰1的豎脊肌,查到結硬性的筋結病灶,遂行局部消灶,使腰背筋結導致氣滯及血瘀形成的病灶鬆解,獲得背腰陽氣暢通,利於推動腹部筋脈氣血之流通。

  ㄆ、腹部治療。圍繞腹部已經形成筋結病灶的穴位,採用綜合理筋法,作舒筋解結治療。常用的施治穴位,按三線的取穴法,於查到的任脈線、半月線及外三線(相當於腹外斜肌的革質索處)的筋結病灶點,以結灶點為腧穴,施以手法、針刺,拔火罐的治療。一般施治的穴位數,為3個穴位。施治的間隔期為3天。5~7次為1療程。療程間隔4~6天。

 

【病例擇舉】:

 患者譚某某,男性,58歲,農民,腹痛反覆發作病史36年。於1958年秋天,在1次進行磨穀的勞動中,突然覺得上腹部正中點處疼痛,緊縮性疼痛性質,經休息,病情自行緩解,隨後的日常生活中,雖無消化道的病情症狀伴隨出現,但腹部於心窩下固定點性疼痛,經常發作,每月發作1~2次,發作時間,無規律,多與腹部用力,導致腹部肌筋收縮有關。30多年來,腹痛點未見有中止較長的疼痛發作週期,曾進行的消化道及肝膽實質臟器有關檢查,未發現陽性病變,被列為腹痛原因待查,對症治療,控制疼痛,然而,腹痛並未能控制。1994年10月,腹痛發作時,於某縣醫院進行B超檢查,疑診為膽道結石,送往廣西醫學院,擬作膽道手術。後經廣西醫學院復查,排除膽道結石,出院後,經熟人介紹,前來經筋科診治。

 

 經筋檢查,發現腹部臍上4寸處,有一條索樣筋性結灶,長2點公分,粗如筷,質地僵硬,觸察時,高度敏感,疼痛難忍。診為筋結性腹痛。予綜合理筋消灶法治療,重點對筋結病灶施以微針消灶,每天治療1次,連續治療七天,病灶消散,病情解除。追蹤至1995年2月春節,時經兩年,未見病情復發。

以上資料來源:http://www.100md.com/html/Dir/2002/08/03/2560.htm

 

 
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