筋性眩暈症的經筋療法

 

【病症概述】:

 筋性眩暈症,乃指經筋病變,臨床產生類似真性眩暈症症狀的一種病症。它是目前發現的29種筋性類似病之一。

 

 眩,眼花繚亂的一種症狀;暈,乃是頭暈,腦覺旋轉不定的一種疾病症狀。

 醫學上,常把這兩種疾病症狀表現並聯在一起,統稱眩暈。傳統醫學,多認為肝陰虧虛,導致肝陽上亢所致。現代醫學所稱的眩暈,認為系由於變態反應、水液代謝紊亂、或內耳血管攣縮等,導致內耳迷路水腫引起,被稱之為真性眩暈。真性眩暈的臨床表現,其發作期為發病突然,具有耳鳴、單雙向性的眼球震顫、噁心、嘔吐、旋轉感、面色蒼白、四肢厥冷、冷汗等,為典型症狀表現。一般數小時至半天後恢復正常,但易復發。

 

【臨床表現】:

主要症狀:

 筋性眩暈,好發於體質強壯的青壯年人,常於遇寒受涼或上感時伴發起病,眼花繚亂症狀突出。頭暈主要是感覺頭的晃動及軀體搖而失衡感,軸心失衡為其主要感覺,但旋轉感缺如。無典型噁心嘔吐、眼球震顫表現。病情延續時間較長,數月乃至半年,症狀不自行終止。一般抗暈藥物,療效欠佳,成為臨床上的疑難雜症之一。

 


 

 

【病灶體徵】:

 經筋查灶。在進行醫療常規查驗有關疾病陰性基礎上作經筋查灶專項檢查。經筋查灶,依照經筋療法查灶程式施行。

 

 筋性眩暈症的陽性病灶好發於頭頸筋區。頭部眶膈筋區的7個經筋穴位(詳見經筋穴位施治圖)及顳筋區的前顳肌、後顳肌、小皺眉和耳筋區的耳上肌、耳前肌及耳後肌,皆可見肌緊張性亢進反應。眶筋區的大皺眉及顳筋區的小皺眉肌,形成攣縮反應的筋結點甚為突出。顳前肌的前肌束和前、後顳肌的聯合部及顳筋膜,亦呈肌張性亢進。頸側胸鎖乳突肌、頭夾肌、頸夾肌。頸長肌等,牽張性增強。顆粒型的筋結點,常於顳上線的肌筋牽拉應力點、耳肌分叉點及頸部胸鎖乳突肌的中點查出。

 

【機制釋義】:

 可能由於頭頸肌筋牽張性的伸縮失均衡,或因肌張力增強,導致迷路血管迴圈閉阻,而致迷路水腫形成,筋性眩暈症因此而形成。但筋性病症占主導地位,迷路受波及占次要地位,故筋性眩暈症未出現旋轉性眩暈;迷路反應的系列症狀,如噁心嘔吐、四肢厥冷等亦未多見。

 

【治療方法】:

 本症的治療方法,是綜合療法的施治手段,來舒通經絡。令經絡暢流無阻,運輸氣血,儒養筋肉,筋柔節利,拘急去除,暈乃自息。施治具體方法,按經筋療法施治程式實施。

 

  ㄅ、運用理筋醫療手法,重點對頸項、背胸及肢體的肌筋,進行廣泛的舒筋活絡治療,達到整體機能的基本平衡。

  ㄆ、對頭頸的眶膈筋區、顳筋區及頸側和頸後筋區的筋給病灶,以針刺法進行刺療,重點對眶膈區的1~7號穴位、顳筋區的顳前、顳中、顳後。顳筋膜、小皺眉肌、耳三肌及頸側的筋結穴位,施行系列解結的治療,令阻閉的筋結點的氣滯血瘀病態,形成氣行而血脈通暢的新局面,促進氣血調和、筋脈和調。

  ㄇ、在顳、額、頸、肩及背陽的經筋穴位,施以拔火罐治療,既可促進血脈疏通,尚可令其邪從表解。

  ㄈ、輔助治療。教導病人用簡易的施治方法,進行輔助自我治療,如用生薑點穴擦療,用艾葉、青蒿,藿香等煎水,外洗攣縮的肌筋,促進全身的血脈流通。

 

 經筋療法治筋性眩暈症的療效顯著,且治癒後,病情不易復發。十多年來,筆者運用經筋療法治癒筋性眩暈症12例。

 

【病例擇舉】:

 患者,農幹學,男,20歲,農村村民,家住廣西憑祥市上石鄉高志屯。某次下水庫游泳後,患重感,伴筋性眩暈症發作。經當地治療,重感冒病情已控制,但自覺頭部軸心失衡的搖動感己持續半年未消失,而前來治療。醫療常規及有關檢全陰性,經筋查灶檢查,見眶膈筋區、顳筋區及頸背筋區,呈現廣泛性的肌緊張亢進。眶筋區的7個經筋穴位(詳見經筋穴位施治圖示)、顳區的顳上線、眉耳線及顳筋膜、頸側及頸後延及崗上窩的肌筋,除肌張性亢進以外,可於常用的經筋穴位部位,查出筋結病灶24個。患者小學未畢業,文化素質甚低,但以其口語比擬,訴說自感軀體及頭部軸心失衡感甚為生動,並陳述了半年來藥物治療療效欠佳的歷程。經筋科診為筋性眩暈症,按綜合理筋法施治程式,共施治六次,病獲治癒。追蹤兩年,未見復發。

以上資料來源:http://www.100md.com/html/Dir/2002/08/03/2544.htm

 

 
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