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展神經麻痹的經筋療法

 

【病症概述】:

 外展神經麻痹,屬臨床上的常見多發疾病。有醫者認為,外展神經在顱內的行程較長有關,較易受損,致使眼的外直肌麻痹,出現麻痹性眼球向內聚視,外展運動受限;單側或雙側的病變,皆於臨床可見。本症屬中醫痹症之列。景嶽云:「痹者,閉也,閉塞之義」。《靈樞•闔痹》云:「刺痹者,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經,視其虛實,乃及大絡之血結而不通,及虛而脈陷空者而調之,熨而通之。其契堅轉引而行之」。由此可知,外展神經麻痹的治療,可用調、熨、轉引、刺治等的施治方法,使經絡疏通,虛實調和,陰陽平衡,獲得治癒。

 

【臨床表現】:

 外展神經麻痹的主要症狀表現,是患側眼球向內聚視,向外運動障礙;兩側眼球的外展神經同時發生病變時,兩個眼球皆可內側聚視,俗稱「鬥雞眼」。輕度的病例,眼球向外側運動僅輕度受限;中度病例,患側眼球,常可只轉動到達眼中軸;重度病例,患側眼球轉動喪失。單純性的眼部外展神經麻痹,僅以眼球運動障礙主要臨床表現,部分病例伴有弱視力、複視症狀,眼球形態一般不出現特殊改變。由於眼球向內側固定凝視,患側眼球的外鞏膜(俗稱白膜)顯露突出,故民間稱之為「白眼病」。

 


 

 

【病灶體徵】:

 經筋療法在先天性弱智兒童、頭部外傷、腦囊腫術後,及不明原因所致的外展神經麻痹患者,作經筋查灶檢查時,皆於患者的眶膈筋區,查出其穴位位置固定。形態略具差異的筋結病灶。這些病灶主要分佈在眼眶內上角、眶上緣中部、眼眶梢的經筋線行程終止點的「目上網」及「目下網」(詳見經筋標本足陽經、足太陽經及足少陽經別圖等)。病灶形徵以顆粒型者為主,亦見片狀之筋結,及線性形徵的病灶體態。

 

【機制釋義】:

 筋結病灶的攣縮,發生經筋的阻閉及氣滯、血瘀,導致眼部肌筋失其所養,筋之伸縮功能受礙,是外直肌麻痹的直接體現;導致眼球向內聚視,外展運動受限。

 

【治療方法】:

  ㄅ、運用經筋查灶法於眶膈筋區,作細緻的查灶;查明病灶的位置後,貫徹「以灶為腧」的治療法則。

  ㄆ、運用點穴切撥等理筋手法,對筋結病灶施以適宜治療量的舒筋解結治療,令其筋結初步鬆解。

  ㄇ、針對眶內上角、眶上緣中部4號穴位,及「目上網」與「目下網」的筋結不同形體和硬結程度,以毫針在謹慎「固灶行針」操作下,分別對病灶進行點刺治療。刺治眶內上角穴位時,以左手大拇指作反方向伸向眶內上角,將其中的結灶向內上方固定,於額骨的眶內上緣,右手持針,針尖內上方向,施行輕微的點刺刺治;於點時,雙手協調,於骨面上作移行點刺3~5針;刺畢即出針,無需留針。在作眶上緣中部4號穴位施針前,先將「柑弓手」的大拇指(左),置在眶上緣中點骨邊緣,作來回切撥動作。當穴位切得準確時,患者除了覺得「得氣」眼球和前額,產生酸、麻、脹及沉重感以外,並出現視物偶像重視現象(複視)。醫者即可將病灶固定於眶骨內上緣,爾後作點穴施治。刺入深度一般為0.2~0.3cm,刺中筋結性病灶的療效尤優。「目上網」及「目下網」的穴位,分別屬於足太陽及足陽明經筋的網路筋結點;「目上網」位於眉梢未端,「目下網」位於眼裂外側凹陷處,皆以固灶行針法刺治,用直入直出刺治法,不留針。針刺後,用小型拔罐器,於額部及太陽皮表,施行拔火罐治療。教導家長及患者,學會簡易的自我按摩點穴治療,並持之以恆。

 

 經筋療法對外展神經麻痹的療效顯著,它治療腦部車禍傷,腦囊腫術後遺留性及先天性內斜眼,收效滿意。

 

【病例擇舉】:

 患者蔣某,桂林灌陽人,因車禍腦外傷昏迷,復蘇後遺留左眼外展神經麻痹性眼球向內聚視,曾多方求治,但療效欠佳,病情延續8個多月。1993年12月,接受經筋療法施治,治療一個療程後,病情獲得滿意的康復,左眼轉動正常,複視現象消失。

 

 患者陳達義,男,4歲,出生以來四年,兩眼球呈內聚視的「鬥雞眼」,經多方;醫治,病情如故。1994年12月,以經筋療法雙眼並治,經治療兩個療程後,兩眼球的麻痹性內斜視獲得糾正,雙眼的多方向轉動自如。

以上資料來源:http://www.100md.com/html/Dir/2002/08/03/2548.htm

 

 
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