潰瘍病的經筋療法

 

【病症概述】:

 消化系的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,是常見的病症,被通稱為潰瘍病,屬中醫胃脘痛的範疇。

 本病症的病因,未完全闡明,學說頗多。近年來胃鏡直視檢查普及,對於本病症的診療水準,具有積極意義,但仍缺乏特效的治療方法。

 我國傳統醫學,對潰瘍病運用辨證施治方法,療效顯著,不失為本病症的治療有效方法;其中針灸、推拿按摩等非藥物療法,對本病症治療,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,減少藥物投入與不良反應,適應時代需求。

 

【機制釋義】:

 經筋療法,從調節機體的動態功能平衡為基本指導思想,建立起以舒筋解結來疏通經絡的阻滯,使經絡運行流通,氣機暢流,營衛和調,臟腑居安,發揮其自我修復功能,促使潰瘍病灶癒合。經筋科將這一治療機制,稱之為「以通為補」療法。

 臨床實踐證明,疏通經絡阻滯的「以通為補」療法,具有意想不到的特殊功能。其特殊功能的產生,歸結於經筋療法的舒筋解結的治療手段,能夠將導致經絡阻滯的「筋結」病灶,進行直接有效地舒解,使經絡氣血運行正常,充分發揮調和臟腑作用。

 

【臨床表現】:

【病灶體徵】:

 在醫療常規檢查、消化系有關檢查基礎上,進行經筋查灶法的系統檢查。其目的,在於全面瞭解全身肌筋的筋結對於整體功能調節的影響,從中分析潰瘍病病灶形成惡性循環的主要根源所在,明確促使其病理逆轉的理筋方法和步驟。具體檢查,可分為腹部檢查及全身重點區域檢查。

 


 

 

 潰瘍病的經筋阻滯,多發生於足陽明經,故宜對陽明經循行的腹淺層及深層的肌筋分別檢查。腹淺層的經筋結灶,好發於腹壁的腹白線、半月線及右側腹直肌腰劃線的肌筋膜,以索樣型的病灶最為常見;少數病例,可於右腹直肌健劃間的肌質,觸及團塊型或顆粒型的肌性攣縮結灶,位置在腹壁層。如疑為深層的惡性變或惡性變腹壁轉移者,應作惡性病變的排除有關檢查,明辨病變性質。腹部深層病灶的檢查,重點對腹後腔的腹緩筋的檢查。腹緩筋的檢查要點和方法,參見腹緩筋性腹痛一節的檢查實施方法施行檢查,此乃從略。全身性的檢查,依據病例的實際情況,作重點區域查灶,一般應對眶膈筋區、顳筋區、頸肩筋區及腰背筋區行檢(上述區域檢查,參照經筋查灶法)

 

【治療方法】:

治療法則:

 A、早期治療,以舒筋解結、消除經絡阻滯實現「通則不痛」為治療的目標,獲得止痛後,以調整機體功能、提高機體素質為治療中心。

 B、對濕熱型病例,宜投入清熱解毒及化濕的藥物治療,以加速療效進程。

 C、潰瘍合併出血期,暫時停止使用理筋療法。

 D、貫徹局部治療與整體機能調整相結合療法。

 

施治方法:

 A、初次施治,只令患者適應療法,未急於運用較重方法,治療量從輕從減化入手,以病人獲得最舒感為治療標準。

 B、著重從足陽明經及足太陰經的經線循行部位,以邊查灶邊消灶的理筋方法,對患者的腰背、胸腹及下肢,分別作系列解結與多維解鎖治療。

 C、對腹緩筋及足陽明的外側分支(蓋過腓骨、上結於膝外、直上髀、上沿脅、於腹側斜向腰背(詳見足陽明經標本圖)的每一節段,皆以點、線、面的全面理筋手法施治(腹緩筋的理筋法,詳參照腹緩筋性腹痛章節)。

 D、針刺治療。以腹淺層、腰、腿三個經筋的筋結病灶為治療胸穴,每一區域,運用固灶行針法刺治1~2個穴位,穴位輪換使用。

 E、於腹、腰、背及下肢的筋結穴位施行拔火罐治療。

 F、教導病人自我點穴按摩。練習「靜功」,持之以恆。同時,指導病人執行科學的飲食療法配合治療。

 

 經筋療法對慢性頑固性潰瘍病病例,具有藥物治療難以控制的特殊療效。

 

【病例擇舉】:

 王聲榮,男性,62歲,廣西寧明縣農業銀行會計師。患十二指腸球部潰瘍伴胃粘膜脫垂,病史15年。病情反覆發作,1989年8月至1991年6月,以胃脘持續性疼痛、嚴重食納欠佳及重度失眠住院治療將近兩年。住院期間,症狀未能控制,且合伴胃出血三次,體質明顯衰弱,體重下降30市斤。1991年6月5日開始,向經筋投治(斷用藥物),經過綜合理筋法施治一個月,上腹部疼痛消除,食欲遞增,入眠轉佳。連續治療65天,食欲達到正常水準,睡眠良好,體質復壯,體重由95市斤回升至125市斤,病情穩定。半年後胃鏡直視復查,見十二指腸潰瘍病灶已癒合。追蹤三年,未見復發。

以上資料來源:http://www.100md.com/html/Dir/2002/08/03/2562.htm

 
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