腰肌勞損伴股外側皮神經疼痛的經筋療法

 

【病症概述】:

 腰肌勞損,是指腰部肌筋慢性勞傷,發生腰酸、腰痛、腰部活動功能受礙,但並非因骨質性病變、臟器疾患所致者的一種常見腰部疾患。

 本病症的腰部症狀,於多彎腰與站立較久時加重,但改變體位或適當活動後症狀減輕,休息或臥床用小枕墊於腰部,能緩解症狀。

 腰肌勞損合併股外側皮神經疼痛,臨床比較常見,它不僅加重了腰肌勞損的臨床病情,而且,臨床多被忽視而形成病症的頑固性。

 

 經筋療法通過考究古代經筋圖線,結合人體動態力學和現代醫學基礎知識,並從臨床實踐驗證認定,腰肌勞損伴發股外側皮神經疼痛屬臨床常見病症。

 

【機制釋義】:

(一)、從足陽明經筋(詳參見足陽明經筋標本圖示)中,可見本經筋自足面向上循行至脛前時,即由主經線產生支線分別達腹股溝,主幹線繞過陰器上腹深部直達缺盆;支線從股外側經側腹斜行上沿脅部,並屬於脊椎。這種構形態勢,反應了當股關節屈曲,即下肢進行屈曲動作時,它的上提牽拉引力,產生於深腹部及側腹來自腰脊椎的支點,兩條形成提髖力線學的分力線,集合點於腹股溝,始可保持提髖的平衡。

 

(二)、從現代醫學已知的解剖知識看:

 ㄅ、腰背後的肌群,起伸腰功能;腰脊前的肌群,特別是腰大肌,成為提髓的主要動力結構,猶似足陽明經筋的腹支;腹側的腹外斜肌,附著於後肋近脊椎邊緣,向下斜達腹股溝,屈髖時,產生負荷重力,猶似足陽經腹側支線的引力線。

 ㄆ、據CT檢查正常腰大肌報導,稱腰大肌起始段與腰叢神經幾乎呈平衡,腰叢神經穿經腰大肌,在CT圖像中可見腰大肌斷面內有不同形狀的低密度區(實用放射學雜誌1991年7卷4期)。

 ㄇ、腰肌勞損,腰大肌的勞損,不可除外,腰大肌勞損,發生痙攣性收縮,穿經腰大肌肌質內的腰叢神經,不可避免地受到該肌痙攣的壓迫;其中股外側皮神經是腰叢神經的一條皮神經,起自腰2間孔,延腹側肌向腹股溝及大腿外側伸延,支配大腿外側皮膚。故腰肌勞損症狀合伴大腿外側皮膚疼痛,是本病症的主要臨床表現。

 


 

 

【臨床表現】:

【病灶體徵】:

 本症的經筋檢查,在除外骨性病變基礎上,對腰肌,需分別作淺、深層次各肌的檢查,以查明具體勞損的肌筋,為治療提供依據。深層腹後腔的腰大肌的檢查方法,請參閱腹緩性腹痛一節所提出的檢查方法。股外側皮神經的檢查,可分別於髂前上棘的腹股溝韌帶下、縫匠肌及闊筋膜張肌近端,尋找其皮下壓痛或形成的「痛性小結」;對合併腰3橫棘突損傷伴臀上皮神經疼痛者,予查明該橫突陽性體徵基礎上,於髂前上棘和股骨大粗隆各為一點,取兩點連線中點水準,向內側劃線約3.0~3.5CM處,探查臀上皮神經疼痛反應點,出現結節、劇痛或結索等,可確認為該神經痛。

 

【治療方法】:按經筋療法施治法則治療。

 手法理筋:

 要對腰、腿、背部夾脊作廣泛性舒筋解結治療,疏通腰背腿的經絡;對腹股溝外側的筋結點,施以點穴療法,以解其閉鬱;對腹緩筋,按該肌筋的理筋方法施治。

 針刺治療:

 重點對腰2-3、3-4、4-5,橫棘突之間、腹股溝「氣沖」外側點、股外側皮神經疼痛形成的結點或結索,以固灶行針法,分別施以針刺治療,拔火罐治療。

 

【病例擇舉】:

 李某,茂名市某中學職工。腰腿痛歷時2年不解,曾前往高州、堪江、廣州多家醫院診治,用去醫療費12000多元,仍不能安臥,走動艱難,由家屬陪來住院治療。經筋檢查,除腰部肌筋勞損徵以外,左側髂前上棘內側點及大腿外側股外側皮神經點,查到筋結性「痛性小結」。第一次施治後,患者次日報告,他獲得了多年來最良好的睡眠,腰腿疼痛,顯著減輕。繼續治療,病情日益趨於好轉。共治療7次,病痛完全解除。追蹤2年,未見復發。本病例從醫療到經濟,反映了經筋療法,皆顯示其實用價值。

以上資料來源:http://www.100md.com/html/Dir/2002/08/03/2573.htm

 

 
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