膝周筋頭炎與指趾關節微筋炎的經筋療法

 

【病症概述】:

 膝周筋頭炎與指趾關節微筋炎,是臨床上極為常見的關節疾患,極易被誤診,致使病變遷延日久、病情發展,導致關節腫脹以致變形,進入難治階段。

 故此,提高對膝周筋頭炎及指趾微筋炎的早期認識、早期治療,對於保護人群的身體健康、提高勞動素質,具有現實的重要意義。

 

【機制釋義】:

 A、人體的關節,由關節囊、韌帶等系結,關節的屈伸功能,主要是依靠跨關節的肌肉伸縮實現。

 肌肉能夠產生伸縮作用,依賴於它的兩頭附著點作為支柱。因此,關節周圍,必具有肌筋頭的附著點。

 

 B、肌肉的收縮,其產生的牽拉力(引力、應力)的應力點,在肌肉的兩端附著點。

 因此,附著點的受力最大,受損傷的機遇最多。我國古人對於這點致病因素早已認識。如《靈樞•官針》:「關刺者,直刺左右盡筋上,以取筋痹」。

 所謂的盡筋上,即筋之起止端;所謂筋痹,即盡筋頭的損傷產生的痹痛。

 由此可知,關節周的筋頭損傷性疾患,客觀存在,並與真性關節炎(多被認為系骨關節面的磨損變形等),發生混淆。

 

 C、盡筋頭損傷發生的非菌性炎症,若失去到達病所的施治,病灶在疼痛、炎症基礎上,可產生局部的氣滯血瘀而腫脹;可導致該病灶的病變蔓延,波及肌筋的肌膜及肌纖維,發生累及性病變;病變部位擴大,病情加重,出現關節、乃至肢體的功能障礙。

 

 D、肢體的功能障礙。

 機體產生「制痛性」反應及「四維相代」,以適應病態下的生活需求,以圖最低限度地減少疼痛反應。

 但終因病根不除,病情不減,「四維相代」進入失衡階段,病變累及的受損面擴大,病情波及到肢體的內外及上下左右,成為經筋學所稱之「線性病灶」及「多維性病變」。

 這便是經筋病灶的由點到線、由線到面,再由面的一維向多維性演變,最終導致點一線一面一及多維性病變系列形成之內涵。

 

【臨床表現】:

主要症狀:

(1)膝周筋頭炎的臨床症狀,可因病變數目、大小、病情輕重以及機體的盛衰、職業工作等,存在較大的差異。臨床可分為隱伏型、發作型、後遺型。

 


 

 A、隱伏病情,患者僅自覺膝關節酸軟乏力感,但不能訴出其明確病變部位,局部體徵無明顯表現,多被當作慢性風濕性關節炎醫治,但針藥療效欠佳。

 

 B、發作型。隱伏的病情發作,關節疼痛,病人可較明確地主訴出病變的局部部位。單純性(即單病灶)者,可見局部腫脹,但皮色多無變化,觸察時,可於局部察到肌筋頭粗糙、增厚、結節等病灶形成,觸壓疼痛異常,位置固定,關節活動功能不同程度障礙;少數病例的病灶腫物如粟樣,局部疼痛劇烈,步行艱難。多發性病灶發作者,病變範圍較廣,病情較重,步行謹慎,步態異常,關節活動功能明顯降低。

 

 C、後遺型。所謂後遺型者,是指患者曾經患過強烈的腰腿痛病症,腰痛的病症已經痊癒,但膝膕部仍殘存類似關節炎的病症表現。這便是膝周筋頭炎的後遺型,病變多殘存於膕窩上角兩側及脛骨膕線。

 

(2)指趾關節微筋炎:

 指趾關節微筋炎,系手指或足趾關節的微細筋頭,發生勞損或炎症的病變。是由於指趾關節的微小骨突,所附著的微小韌帶,於關節活動時,受損傷所致的一種常見病症,多好發於農民、工人、財會人員。病變部位好發於掌背的指關節伸側1~2節關節,有單發性及多發性兩種類型。

 

【臨床表現】:

主要症狀:

 患指(趾)明顯酸痛、發麻、乏力;嚴重者,可發生局部組織輕微水腫,內含少量積液,刺之溢出、觸之微覺波動感,但缺乏菌性感染的徵象。

 關節受波及影響者,可有關節的輕度發腫,組織增粗,但X光檢查,無陽性體徵。關節功能活動輕度受影響或不受影響。

 

【病灶體徵】:

 病灶主要好發於膝關節周圍的股骨、脛骨及腓骨的肌筋附著點。

 膝前及膝內外側病灶點:

 A、股內側肌遠端的肌腹盡頭;

 B、肌外側肌遠端的肌腹盡頭;

 C、半腱肌、半膜肌、股薄肌、縫匠肌的遠端盡筋頭(皆於脛骨上端內側);

 D、股二頭肌長頭遠端附著點(腓骨頭);

 E、骼脛束及闊筋膜張肌遠端的盡筋頭(脛骨上端外側);

 F、脛骨粗隆腹韌帶兩側盡筋上;

 G、脛側副韌帶上、下附著點;

 H、腓側副韌帶上、下附著點(詳見經筋病灶附圖)

 

膝後膕窩病灶點:

 A、腓腸肌內側盡筋頭(股骨內側髁);

 B、腓腸肌外側盡筋頭(股骨外側髁);

 C、比目魚肌及膕肌近端外側盡筋頭(脛骨膕線點);

 D、蹠肌點(中偏外側)。

 

指趾關節病灶:

 用指尖切撥法檢查,多於掌、趾背側關節近端查到,對稱性的顆粒性小病灶點,每一關節有四個結點。

 

【治療方法】:

 A、貫徹「以灶為腧」的診治法則。認真查灶,明確病灶部位。在明瞭病情全貌基礎上,首先對病症「來龍去脈」摸清,進行病灶的「標與本」淪治,施以其所適宜的理筋手法,令線性、面性及多維性筋結的病變系列全面鬆解,肢體的氣血暢通,筋舒絡活,顯著舒適。

 

 B、針對病灶,運用按揉、捏揉、抹揉、切撥、彈撥、鉗掐等多種點穴療法,進行手法消灶,令病灶基本鬆解。

 

 C、對於固結病灶,運用固灶行針方法,以盡筋分刺、輕點刺治,或局部多針、一孔多針等治筋方法刺療,令結灶分離,痛於疾止。

 

 D、於針孔皮表,投拔火罐,令皮膚充分潮紅充血,利於病灶的吸收修復。

 

 E、按病症情況,給予輔助療怯,加以藥液外洗,藥酒外擦,熱敷,熨療等,促進病症的痊癒。

 

 每隔1天或3天施治1次,5~7次為1療程,療程間隔5~7天。本療法一般首次施治。即可奏效,3~5次治療,病情顯著緩解,1~2個療程,可獲治癒。

 

【病例擇舉】:

 何某,女性,45歲,雙膝關節反覆疼痛五年,但無急性關節炎的發作病史。近三個月病情發作,以右膝關節內側的疼痛較為強烈,於多家醫院進行抗風濕治療,疼痛未能制止。經筋查灶,可見雙膝關節周圍,具有多發性筋頭炎病灶,以右膝內側的縫匠肌、半腱及膜肌的盡筋頭病灶(脛骨內上端)病變最為明顯。予綜合消灶法,結合藥液外洗,施治三次,病痛消除。正常從事勞動兩年,病無復發。

以上資料來源:http://www.100md.com/html/Dir/2002/08/03/2581.htm

 

 

20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