神經衰弱的經筋療法

【病症概述】:

 神經衰弱,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慢性大腦功能紊亂疾患,1869年在美國首先提出,到現在已有100多年歷史。據60年代高等醫學院校統計,神經衰弱占神經科、精神病科門診總人數的60%,可見其發病率之高,已經達到驚人之地步。但是,正如我國著名神經科專家李舜偉教授所說的一樣:診斷神經衰弱是一回事,而治療神經衰弱又是另一回事;藥物治療不僅療效欠佳,而且,後患無窮,因此,不少神經衰弱病人病程遷延多年不癒,給他們的生活、工作和學習,帶來極大的痛苦。因此,探索醫治神經衰弱的有效新方法,特別是非藥物的高效療法,乃是醫界人士的重任。

 

【機制釋義】:

 神經衰弱,臨床上可大致把它分為兩種類型,即功能性神經衰弱和繼發性神經衰弱。功能性神經衰弱是大腦功能紊亂性疾患,應查無任何器質性病變陽性體徵表現;繼發性神經衰弱,其神經衰弱的症狀表現是由於器質病變所繼發。例如,潰瘍病、慢性肝炎等,皆可繼發神經衰弱;傷筋合併神經衰弱,屬於繼發性的神經衰弱的一種。因此,臨床上存在著兩種「症似而因異」的神經衰弱。

 經筋療法治療傷筋合併的神經衰弱屬於對因療法,故療效顯著。經筋療法治療功能者的臨床症狀增多。抑制型的神經衰弱臨床主要表現相反,以頭重、眉心及枕部沉重感,伴嗜眠症狀,為突出表現。

 

【病灶體徵】:

 神經衰弱的傷筋陽性病灶體徵,可分為局限性及廣泛性兩個類型。

 局限型的病灶好於頭部的眶膈筋區、顳筋區、耳筋區、枕筋區及頸筋區的常見病灶點,如大小皺眉肌肌筋點、顳肌肌筋結點、項上線肌筋附著點;頸側肌筋點、肩胛提肌肌筋點及崗上肌筋點等(詳見經筋病灶施治穴位圖示)。

 廣泛傷筋型的病灶,除局限型的病灶以外,傷筋的部位可擴展至胸背、腰腹及肢體,需按廣泛性傷筋的檢查方法確定病灶部位。常見廣泛型傷筋合併神經筋衰弱者的好發部位是於胸廓。胸廓結構複雜,病情隱蔽。

 胸廓隱性傷筋,除可形成「怪病」肋端綜合徵的筋性致因以外,亦可繼發神經衰弱的症狀出現。

 

 據系統治療觀察154例,傷筋合併神經衰弱患者的病灶陽性體徵,好發部位是:頭部、頸部、胸廓及腰背。

 頭部顳肌、枕額肌枕腹及皺眉肌的12例;

 頸肩部崗上肌、肩胛提肌、肩胛舌骨肌下腹的6例;

 胸廓肋弓、胸大肌、鎖骨下肌的68例;

 背部崗下肌、菱形肌、後上鋸肌、背闊肌的7例;

 兩組以上合併者38例。

 

 傷筋的症狀表現多為酸脹、疲乏、不同程度的疼痛及功能障礙。

 傷筋常見的陽性體徵表現是,肌緊張度增高以至硬結呈塊狀,觸壓疼痛,可觸及粗糙狀、索樣、團塊、結節或「痛性小結」,肋端傷筋的陽性徵是,軟、硬肋骨銜接處的活動度增大、壓痛顯著,個別可聞到微弱的骨擦音;

 上胸傷筋,常於胸肋關節1至2肋間隙觸及粗狀物並壓痛明顯;

 右腋下6、7、8、肋骨中段亦常可查出傷筋病灶;

 遊離肋端也可出現觸壓疼痛病徵;

 胸骨體乳頭水準段,常有傷筋陽性出現;

 大皺眉肌傷筋者,眶膈內上角,

 觸及花生米粒狀的且壓痛顯著;

 小皺眉肌傷筋常伴隨顳肌成為偏頭痛的原因;

 頸2腰3橫棘突,常因骨質增生於相應局部觸及硬質點且壓痛明顯。

 


 

 

 傷筋合併神經衰弱的特點,常見患者尚可入睡,夜半突然醒起,但自身不明為何而醒。這種情況的可能性解釋是,肌性疲勞,尤其是頸部的肌筋疲勞性勞損,需要患者安靜休息,故患者能早期人睡,但睡眠數小時後,頸部的肌筋由於枕枕稍高的牽拉,致使已經勞損的頸肌不能再承受繼續固定位置之牽拉應力,迫使患者由睡中而醒;但醒後,頸部肌筋獲得轉換位置而鬆弛,然患者不解其因,多否認存在思想情緒因素所致的神經衰弱。

 

【治療方法】:

採用民間傳統醫療理筋手法、多種針刺療法(含局部多針法)、投拔火罐等綜合理筋療法。通過手觸查清「病灶」基礎上,根據病症、病情,運用手法進行全身性調理及局部分筋離筋、點穴、轉板等手法程式,要求達到遍身舒適感明顯、局部病灶刺治直達灶位。

 令其拘急鬆解,再於針孔皮表,投拔火罐,使局部充分潮紅充血,促進氣行血活,利於病灶的吸收消散和組織修復。隔天或三天施治一次,5~7次為一療程,療程間隔3~5天,斷絕一切針藥治療,指導病人進行自我調理的簡易方法,如局部穴位按摩、擦療、練習「靜功」等。

 本療法一般首次施治立即起效,3至今次病情顯著緩解並逐而趨向痊癒。

 

【治療結果】:

療效標準:病灶消除、症狀消失,療效鞏固一年為臨床治癒;病灶及症狀基本消除,療效鞏固半年為顯效;症狀減輕為有效;病情如故為無效。結果154例中,治癒134例,治癒率87.01%(其中一療程治癒69例,兩療程治癒43例,三個療程治癒22例);顯效14例,顯效率9.09%;有效4例,有效率2.47%;無效2例,無效率1.39%。總有效率98.7%,與國內同期醫刊發表中醫、西醫、中西結合、針刺加手法四個組別資料對照比較,本療法處於領先地位。

 

【典型擇舉】:

患者賴某,男,40歲,素體健康,某次參加搶修鍋爐後全身不適,終無發燒,但逐漸發生失眠多夢,頭暈頭痛、心煩易怒,被診為神經官能症。遵醫囑連續服了八年安定片,可勉強堅持工作,但病情未能控制。查灶見顳肌、大小皺眉肌、提耳肌及肢體伸肌,傷筋陽性徵。首次以綜合理筋法施治(斷服安定片),當晚入睡快速,通宵熟睡。施治兩個療程,症狀消失,睡眠保持良好,精神佳,食欲旺盛,增重三公斤,視力提高,摘去起病後配帶的眼鏡(300度)能正常繪圖紙。觀察療效鞏固一年半未復發。

 

【體會和討論】:

 筆者在開展民族醫診療傷筋疾病中,對有關檢查臟器病變陰性,體查唯獨傷筋體徵陽性病例,設想傷筋可能繼發神經衰弱,試行用理筋法施治,結果治癒傷筋,神經衰弱隨之消失。本組154例療效表明,傷筋可以合併神經衰弱。

 綜合理筋法治療神經衰弱療效顯著的原因可能是:

  ㄅ、區分了功能性神經症與傷筋疾病繼發的神經衰弱,這兩種「症似而因異」病變性質的混淆界限,採用理筋法「對因治療」較「治標」的藥療法切合實際。

  ㄆ、本療法發揮了理筋法,各單項療效基礎上的複合群體協同功能作用。同時在具體實施過程中,體現了全身與局部、調機與清灶、醫者與病人的互相結合,清灶較徹底,機體功能平衡調節較快,故本療法獲得起效快、療效高、鞏固時間較長的效果。

  ㄇ、本療法的機制可能是,傷筋病灶由「不通則痛」轉化為病灶鬆解,恢復了氣行而血脈流通的「通則不痛」,並克服了「皮層一內臟」的病態惡性循環,故病症獲得治癒而穩定。

 

附注:

  ㄅ、本文論述,曾獲得我國著名神經科專家李舜偉教授確認。

  ㄆ、本文曾發表於《醫學研究通訊》1992年11期,被收載入《中國非藥物療法臨證精粹》一月出版發行。

  ㄇ、本義榮獲首屆國際「醫聖杯」優秀論文獎。

 

 傷筋合併神經衰弱的特點,常見患者尚可入睡,夜半突然醒起,但自身不明為何而醒。這種情況的可能性解釋是,肌性疲勞,尤其是頸部的肌筋疲勞性勞損,需要患者安靜休息,故患者能早期人睡,但睡眠數小時後,頸部的肌筋由於枕枕稍高的牽拉,致使已經勞損的頸肌不能再承受繼續固定位置之牽拉應力,迫使患者由睡中而醒;但醒後,頸部肌筋獲得轉換位置而鬆弛,然患者不解其因,多否認存在思想情緒因素所致的神經衰弱。

以上資料來源:http://www.100md.com/html/Dir/2002/08/03/2538.htm

 

 
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