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筋療法臨床應用圖示

 額面筋區可具體分為:額筋區、面筋區、唇口筋區、眶膈筋區及耳前筋區施治。各筋區的主治病症分別如下:

 

額筋區:主治頭暈頭痛、太陽經熱、眼瞼下垂、眼部疾患等。

 

眶膈筋區:主治筋性眩暈症、筋性近神眼、眼球斜視、慢性淚腺炎、慢性鼻竇炎、鼻腱神經綜合徵、胬肉攀睛、神經衰弱、慢性疲勞綜合徵等。

 

面唇筋區:主治面神經麻痹、中風後遺性口眼歪斜、抽搐、昏迷、顳頜綜合徵、腮腺炎等。

 

耳前筋區:屬於耳筋區的一部分,主治耳聾、耳鳴、偏頭痛、牙痛等。

 

顳筋區:

 系指頭部顳側部,前自眉梢外,後至枕外,上至顳上線,下至顴弓的經筋區。本筋區主屬少陽經。

 顳筋區的弧線繪製,一般以顴弓上緣髮際為圓心點,由圓心點至眉中半徑線向上爾後畫個半圓圈,此即顳上一線;從圓心點至眉梢的半徑線向上爾後所劃半圓圈為顳上二線。水準線的繪製,分別以額發角、額發小角。眉梢及眼裂四點的水準線作為顳上、顳中及顳下的區域劃分(詳見圖示)。顳筋區主要包括顳三區及耳筋區。

 顳筋區臨床應用於治療慢性偏頭痛、顳靜脈炎、不明原因性的頭暈頭痛、顳頜綜合徵、少陽經經筋病、中風後遺症、頸椎病、耳鳴、耳聾、眼科病症、神經衰弱、睡眠紊亂症及全身虛弱等。

 

頭頂部:

 以顱頂「百會穴」為中心向四面八方投射狀,其來自額區、耳顳區、枕區的筋脈,有來與往「經遂」管道,故其病變,可因他處疾患投射的牽涉,亦可因回道的「氣滯」、「血瘀」所致。「百會」為諸陽之會穴位,具有「回陽救逆」的功效,故頭頂部也成為「經筋療法」的重要區域。常見的頭頂部「筋結」病灶為額角髮際骨縫向上放射區、顳上區、枕側、百會及「四神聰」等。但頭部頂區的病灶,除常見的硬結型以外,可同時伴隨出現「瘀血」型病灶,檢查時應特別細緻、耐心。

 頭頂部經筋穴位主要適應於治療產後風、頭皮皮下靜脈叢炎、陽虛病證、眼科病證、耳聾、耳鳴、枕神經痛、脫肛症、子宮下垂症,以及急救回陽等臨床應用。

 

枕頸筋區:

 是督脈、手三陽、足太陽、足少陽經筋循行所過部位,是經筋較豐厚、多層次、交叉重疊、止始盡筋頭較多的重要區域。

本區域的

 特點之一:是頸連頭和胸背,構成上通下接的樞紐;

 特點之二:是樞轉迴旋活動較大,受損之機遇較多;

 特點之三:是頸後、頸側(及肩)與前胸三者構成三角形構體,俗稱「頸三角」關係,這種關係的特殊意義,是頸部的經筋病變不可避免地影響到背、胸、肩臂及頭部;

 特點之四:是經筋「各有定位」的線路較長,雖有點面的筋結病灶,但延及的途程較遠,例如,後頸的肌筋疼痛,可延及背胸及頭部。

因此,枕頸筋區的施治,既要從局部來查灶消灶,又要從整體關係來探源求本。

 

枕頸筋區的經筋線路劃分:

 是根據經線循行所過為主的基礎上按照筋的「各有定位」、「病各有所處」,於臨床查灶,查到「筋結點」來定位施治而確立。

 本區域分為後正中督脈線、督脈旁線、頸2區線、頸側3區線、側4至5線及耳後線等共為七條經線。

 枕頸筋區臨床主要適應於頸筋疼痛病症、頭部疼痛疾患、肩臂病症、胸背病症、耳疾以及臨床涉及枕頸肌筋膜帶所形成的病症等。

 

胸腹部經筋病灶治療圖

 

前胸筋區病灶:

 主要分佈於鎖骨下筋區、胸骨筋區及肋弓筋區。

 主要的病灶點:胸骨前正中線及旁線,胸鎖及胸肋關節面、鎖骨下肌、第二肋骨乳線肋骨面、左第五肋骨胸肋關節面、右胸5至8肋骨面、肋弓緣、劍突根及肋引硬、軟的銜接部位。此外,胸大肌、胸小肌、腹直肌及腹外斜肌等亦可出現肌筋傷筋結灶。

 


 

 

腹部淺層病灶:多發生於腹白線、半月線、腹側線及臍下「五皺壁」及腹直肌肋弓交叉點,腹股溝筋區亦常是病灶的好發區域(詳察圖示)。

 

圖六背胸、腰、臀部經筋病灶圖

 

背胸部及腰部病灶:好發於崗上區、崗下區、夾脊區及肩上部、臂上端等。

 

腰筋區的病灶:好發於腰豎脊肌、骼肋肌、腹外斜肌的後側股及胸腰筋膜。

 

臀骶筋區的病灶,主要好發於腰眼、八髎、髂脊後側緣、臀後橫紋、臀大肌、臀中肌、臀小肌、梨狀肌、髂脛束等。

 

臀後上部:按照筋線牽拉應力點關係,多同時並有三個點的筋結病灶,是治療腰腿疼痛的重要經筋腧穴(詳見圖示)。

 

上肢前側面:屬三陰經筋循經所。

 其病灶好發於喙突筋區、肩筋區、肘窩區、腕筋區及掌指關節的各節段。

 查灶時以上述筋區作為重點檢查,常於喙突尖、喙肱肌、三角肌、肱二頭的長短頭、三角肌附著骨粗隆處。

 肘內側肌群起始端、肘外側肌群起始端、肱撓肌、伸指總肌起始端、前臂肌群等查及肌筋結灶。按以灶為腧施治。

 

上肢背側面:是手三陽經筋循行分佈區域。

 病灶好發於肩後外側筋區、肘後區、腕關節及掌指關節的骨小突。肌性形成的結灶,多呈梭樣緊結,腱性形成的病灶呈索樣;微腱形成的病灶呈點及小線形,主要分佈於掌指小關節骨突頂尖部,每一關節呈對稱性隆起,以關節的背側為病灶的好發部位。主要切按法查灶,才可發現。

 

下肢經筋施治穴位,分為下肢前側圖、後側穴位圖、內側穴位圖及外側穴位圖四幅圖示。

 

下肢是全身軸著地面的重力點,機體動態活動過程中離不開下肢。因此,下肢發生傷筋的機遇較多,發生的筋結病灶點亦較多。

 下肢筋結病灶的特點有三。

  ㄅ、盡筋頭病灶部位較隱蔽,

  ㄆ、呈遠程節段性連帶關係分佈。

  ㄇ、足蹠關節呈密集型,病灶深藏,不易檢查。

 

下肢前側面:

 病灶好發於股內側、股外側、膝關節、脛前肌群、踝關節、足背及趾關節上面。常見的病灶點是股內側肌遠端及其於膝關節內側的盡筋頭、股外側肌遠端及其附著於膝關節外上側的盡筋上,脛側副韌帶、腓側付韌帶、脛前肌群、踝關節前側、足弓背小關節及趾關節背側。病灶多呈隱狀態。圖示的病灶只其中的一部分。

 

下肢後側面:

 病灶好發於大腿根、臀後正中線及外側線,膕窩是病的密集區,它除了下降的肌群的起始點以外,尚有小腿後背肌群的終止點,病灶深藏而隱蔽;膕窩淺層病灶,呈內、中、外三點並存;

 

小腿後側:

 肌筋豐厚,病變好發於腓腸肌、比目魚肌、屈趾總肌及摭肌,較難認辨。其肌筋灶,粗大硬結。

 

下肢內側面:

 系足三陰經筋循經所過區域,病灶好發於股內側的內收肌群、股內側、收肌管、膝關節、小腿脛骨後、內踝前、下、後的筋腱及筋膜。

 病灶的分佈,主要集中於膝關節的內側,以脛骨的踝、股骨遠端肌筋的附著點及膝關節的韌帶損傷為常見病灶。

 

下肢外側面:

 主屬足少陽經循行所過部位,病灶好發於股外肌、膝關節、腓骨肌群及外踝周圍。

 病灶特點呈遠端線性節段分佈,它上接於臀股的下續,查灶時,宜根據自上而下的筋線檢查。圖示中標記的筋點可參閱。

 

【說明】:

 經筋穴位與針灸腧穴,既具有相同的共同點,但又既有其自身的特點。因為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所結聚散絡的體系,故經筋穴位同針灸腧穴,具有人體經絡結構及功能作用的共同基礎。但經筋又是構成經絡的一個筋肉體系。故它的筋肉性的特點,又別其一格。

(1)經筋穴位的性質:

 是經筋體系的「筋結」病灶位置,具有可觸查到的形徵,其形徵為經筋療法提供了「以灶為腧」的診治法則。

(2)經筋病灶位置的自身規律:

 是從研究十二經筋結合人體動態活動而引伸所得。故經筋病灶穴位雖然在某些穴位與針灸腧穴位置重合,但經筋病灶穴位是經筋病變的「筋結」部位所在,其治療的目的和方法在於「消灶解結」,而不是「調氣」。

 


 (3)按照經筋療法檢查發現:

 經筋病灶自身演變,具有點、線、面及多維性的規律。經筋療法在診療過程,皆以經筋病灶的點、線、面及多維性的規律進行診與治的法則。

  ㄅ、經筋療法在貫徹「以灶為俞」基礎上,運用理筋手法、針刺療法、拔火罐療法、多維系列解鎖法及輔助療法等作為臨床治療手段,稱之為綜合療法。根據「以灶為俞」及經筋病灶具有多維性分佈特點,這兩點作為本療法主要特色。

  ㄆ、理筋手法的具體方法眾多,本療法根據經筋病變臨床特點,運用具有查灶與消灶雙重功能的手法,其基本手法「鉗弓手」法。擀皮理腠法。按積抑痹法。揉筋緩節法、舒筋減壓法、多維解鎖法、點穴療法等(詳見有關圖示)。

  ㄇ、經筋療法的施針方法與常用的針灸療法不同,它針刺的經筋穴位即系經筋病灶,而不是「調氣」;它以固灶行針方法刺治,具有其達病灶、得氣顯著、起效快速、功能特殊等特點,並具有客觀指徵為主要依據。

 

(4)經筋療法使用的拔火罐法:改進了取火法及治療工具,臨床顯示的優點甚多。

(5)多重、多層次的綜合療法:使用靈活,既可發揮單項療效作用,又可發揮單項療效基礎上的「多項群體」協同作用。

  ㄅ、眶隔筋區,是臨床常用的治療筋區,該筋區的穴位不多,但臨床治療適應甚廣泛。

  ㄆ、眶膈區號穴位於鼻骨外側與眼球之間,呈長方形,由內眦向鼻翼外側延伸;眶隔區穴位位於眼眶內上角較深部,其由深而淺,向外上達贊竹,與眉間肌、枕額肌額腹肌筋具有密切聯繫。本穴位是醫治眼科疾患、大腦功能疾患及不明原因性頭暈頭痛、偏頭痛、假性近視眼、鼻腱神經綜合徵、胬肉攀睛、筋性眩暈症。神經衰弱、慢性疲勞綜合徵等的重要穴位。眶區穴位,位於眶上緣中點偏內側,其有顆粒狀筋結病灶點。正常情況下,觸壓本穴位可引起同側眼球發生複視,本穴位主要醫治外展神經麻痹、視神經炎、結膜炎等。號眶膈穴位,位於號穴的上外,其與號穴位密切聯繫,是眶膈筋區的常用穴位之一,對消除筋性頭暈頭痛症狀作用顯著。號穴位,位於眶上緣外側端外的陷凹處,相當於針灸腧穴「絲竹空」。號眶膈穴位,位於眼裂外側,相當於瞳子廖的位置,是足陽明經的終止點,它形成「目下網」,是治療眼疾的重要位置。號眶膈筋區穴位,位於瞳孔直下顴骨,本穴相當於針灸的四白穴。

  ㄇ、眶膈筋區穴位的施治:以局部點穴按摩手法施治為主,針刺法宜以輕點刺療進行施治。拔火罐可於額部、顴部及太陽區進行。

  ㄈ、眶膈筋區適用治療筋性眩暈症、不明原因性頭暈頭痛、偏頭痛、少陽經證、近視眼、鼻腱神經綜合徵、慢性鼻竇炎、慢性腮腺炎、胬肉攀睛、神經衰弱、慢性疲勞綜合徵、睡眠紊亂等。

 

【說明】:

 顳筋區位於頭顱側面,是少陽經的主要分佈區域,本筋區的特點是筋與膜豐富,但因頭皮薄而緊,病灶多發,致痛比較強烈。

 顳筋區主要「各有定位」的肌筋是小皺骨肌、前顳肌、後顳肌、耳肌及顳筋膜。

 顳上線是肌筋的重要附著線,其盡筋頭病灶多的特點。

 顳肌下端的附著點一冠突,也是病灶好發點。

 耳肌狀似人參形態,分別附著於耳前、耳後及耳上區域。

 

(1)顳筋區:的肌肉及筋膜,都可發生筋結病灶,但從經筋的動態牽拉引力關係檢查,病灶最常見的好發部位是:

 前顳肌的前索、前後顳肌的聯合部及後顳肌的後索(肌束);

 小皺眉及耳肌、顳線筋膜等,也成為病灶好經筋區。

 總之,牽拉力的應力點(即受力點)被牽拉力「超閾限」地作用時,均可發生病理之筋結病灶。

 

(2)本理筋手法,除了吸取民間理筋精華以外,尚吸取了西歐著名按摩專家基恩艾蘭氏的先進方法,據稱本手法具有降低腦壓效果。

 

(3)顳筋區適應於治療肌收縮性頭痛、不明原因性頭暈頭痛、筋性眩暈症、神經衰弱、慢性疲勞綜合徵、產後風、少陽經頭痛等,它配合眶膈筋區及頸枕筋區的施治,具有消除頭部、眼部、五官常見病症及全身性功能紊亂疾患,且有顯著功效。

 

 頸部穴位及其施治方法,是治頭部、頸部、頸肩部及上肢病症的常用方法。故它屬常用法。

 

 頸部穴位的特點:

 特點之一,是它多處於隱敝狀態,至其病情表露,病變已經相當嚴重;

 特點之二,是它具有遠端病變的關係,例如肩臂綜合徵及頭痛,均與頸的肌筋病變存在密切聯繫。

 

 頸部病變除注重理筋以外,應當注意頸椎病變。

 

 肩臂部,與胸、背及頸緊密相連。肢體(上肢)遠端受力,其應力點,除腕、肘、肩關節以外,胸部的胸鎖關節、背部的肩胛及頸部,皆產生牽拉應力,其最終未點於頸部,故頸、肩、臂的病變相連,對肩臂病變,需進行頸、肩、臂、肘、腕的全面理筋。圖示的頸點、胸點、背肩點及上肢點,是理筋的重點病灶穴位。

以上資料來源:http://www.100md.com/html/Dir/2002/08/03/2537.htm

 

 

A27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