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筋穴位特點闡解

 經筋穴位,是經筋療法用以調節機體動態活動、功能平衡,而實現人群卻病延年目的的特定醫用部位。俗稱施治穴位或治療腧穴。它在醫療性質、分佈部位、形成結構、產生機制及施治應用等,具有自身特點。現作闡解如下:

 

1、經筋穴位:是中醫經絡腧穴的組成部分,具有調節人體的氣血、陰陰平衡功能,是中醫闡述人體科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
 按照中醫經絡學說理論,經筋,乃經絡連屬成份:「筋與脈並與系」,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,結聚散絡於皮肉筋帶及肢節的筋肉體系。這一體系在組織結構上「維絡周身」,在功能上,具有,「內護臟腑」、「外應天序」的作用;同時,肌肉的伸縮活動,是保證機體於空間能夠進行「趨翔」活動的必要條件。因此,人體的動態活動離不開筋肉體系。經筋療法掌握這些特定部位的分佈規律,以綜合理筋醫療手段,發揮經筋穴位的醫療效應,開創「以筋活絡」先河。此乃經筋療法的特點之一。

 

2、經筋穴位:是經筋病理狀態的一種反應,具有特殊形徵可查的特點。經筋療法創立的「經筋查灶法」,是定性查出人體經筋穴位的有效工具。

 《類經》指出,經筋是「聯綴百骸」、「維絡周身」的組織結構。闡明它同經脈的主要區別是「中無有空」、「各有定位」。《靈樞‧天年》、《靈樞‧刺節真邪》等篇章指出,肌肉及關節的「解利」,是肌筋的生理常態;而「筋攣」「聚結」等,便是經筋病態形徵表現。提出「堅而緊者,破而散之,氣下乃止」,此所謂「解結」的施冶法則。《靈樞•衛氣》強調「解結」契紹於門戶的早期治療,並美其為「無惑於天下」之良策。壯醫提出以消除「病灶」,來根治疾患的治療原則。關於經筋查灶檢查方法,《靈樞•經筋》提出「以痛為腧」的立論;《靈樞•四時氣》提出「得氣穴位定」的檢查定位方法;《靈樞•背腧》談及「應在中而解」的檢查經驗;《靈樞•衛氣》揭示「必先按而在久應於手」的手觸查灶法之秘訣。現代醫學對經筋(以軟組織為代稱)的特殊病理表現有共識,提出其形態表現存在「結節」、「痛性小結」、「肌織炎」、「肌疑塊症」等;但對其形態特點探究較少,而x光、B超、CT乃至核磁共振等,對經筋的分辨力較低。因此,經筋病理狀態反應的特殊形徵表現,例如其所處部位、形態類型、有無內有聯繫規律,及對機體的影響等,並未獲得系統性的瞭解。

 

 鑒於經筋療法診療的直接物件是人體的筋肉系統,它包含人體的皮膚、肌肉、肌腱、肌膜、韌帶,廣泛性的膜性組織、結締組織,部分末梢血管、神經、淋巴組織等。這些組織構成人體龐大的感受器與運動器,聯合裝置器官,於機體無所不達,對人體起著保護、填充、連結、支待、纏固、緩衝、營養運輸、防禦等功能。這些組織任何一個局部性病變,勢必導致系列性的連鎖反應,發生累及性病變。這些病變發生的「筋攣」、「筋結」、「結灶」等的單純型,及複合型的形徵臨床表現,以疼痛及可觸有形狀性的體徵問題,如肌筋膜疼痛綜合徵,骨骼肌疼痛綜合徵等,皆以疼痛、肌張力增高及可觸性體徵為主要表現。JKGrwaetal在報告研究肌緊張和疼痛的關係時,發現持續性收縮觸發疼痛,提出了「緊張性疼痛學說」。Tayloretal提到近年來,美國約有3分之1的患者患與緊張相關的疾患(SRDS)。由此可見,肌筋性緊張徵候及其遺留的「筋結」,在人群中相當普遍。這同經筋療法診療的常見病症情況基本吻合。

 

 本書經筋療法,一方面以中醫經典論述為主要立論基礎;同時在研究經筋病症的病理機制中,尤其是在研究古代十二經筋標本圖形形成的機制時,充分吸取中醫古代關於機體「氣街」節段調控、「節交會」級次微調失衡、「四維相代」醫理及中醫腹診法;吸取民間的查筋經驗,創立了經筋查灶法,應用於臨床,首次在人體發現200多個經筋穴位。揭示出48種難治病的筋性致因,發現「筋結」導致氣滯血瘀是形成機體功能失衡的重要成因之一,以綜合理筋進行舒筋「解結」,獲得治癒多種奇難雜症。顯示了經筋查灶法的醫療特色。通過研究十二經筋形成原理,發現經筋複合型的經筋病灶--經筋複合型穴位的內在聯繫規律。

 

BlogAD部落格廣告行銷

 

 上述的200多個經筋穴位群,在機體的分佈,是否其互相之間存在聯繫的問題,是經筋療法考究經筋穴位特點的課題之一。我們運用生物力學,結合人體動態活動,來考究古代十二經經筋圖線形成原理時發現,雖然古代十二經筋圖線上缺乏古人描述及標記的固定治療穴應、但卻明確指出,十二經筋皆起於四肢末端的指爪,爾後從指爪末端,向軀體延伸,終於頭面及胸腹。

 

 從古人描述十二經筋線群的走向說明,古人已經認識到人體的指爪末端同軀體軸心之間存在牽拉性引力線,這是機體動態活動必然產生的結果。

例如,

  上肢的指爪握物時。手指的握力,其力量的來源,在軀體的軸心受力點支撐;如若上肢離開驅體的支持力,則其失去動態活動的力量源泉。

  由此可知,十二經筋線的實質,乃是軀體動態活動的牽拉引力線,即人體的動態活動,具有古醫籍十二經筋標記的引力線作用。這便是十二經筋線產生的原理。

 

 人體動態活動,從其於空間的移動轉移,屬於機械性的運動。除受到空間的制約以外。也受到機體自身的動力源的制約。病情衰弱到自己失去起臥能力時,便是自身動力源不足的表現。但是,「超閾限」的機體自身動態活動,即超越機體自身承受力的活動,也必然會造成機體的損傷。從十二經筋牽拉引力線的動態活動,經過認真的考究後認定,當經筋線「超閾限」地作用於應力點時,便可導致應力點產生病理性的「筋結點」、而後由點到線,由線到面,再由面的一維向多維化演進,最終導致經筋點、線、面及多維病變系列的形成。

 

上述經筋病變系列的基本特點是:

A、多於慢性的引力損傷所致,同「外傷」有區別、屬機體自身因素的「內傷」疾患。病情隱蔽,累加損傷時,病症發作。

B、「內傷」的病灶,導致機體的氣滯、血瘀,具有累及性的病理蔓延趨勢,繼發後患多端。

C、具有同一肢體或一側軀體,及時應性受力面損傷的特點,即病變具有點、線、面及多維病變的並存。

D、具有病灶形徵可查的客觀指徵依據,但經筋病灶形徵呈多樣化,故經筋穴位亦呈多形態化。

 

 經筋療法借助於它對這一病變機制認識,及其創立的經筋查灶法醫療手段用於臨床,可以查明經筋病變點、線、面及其多維性病變系列有內在聯繫規律,確認經筋病灶是經筋療法的施治穴位,即病灶與穴位的統一認識。因此,經筋療法不僅在施治方法上,具有施治目標明確、得氣顯著、起效快速、療效鞏固,並具有治療的延續作用等優點;同時、對病灶的點、線、面及多維性病變系列,作統一的系統治療,產生了「標與本」並除的作用,顯著提高了非藥物療法的臨床療效。這是經筋療法對治療穴位特點的新認識,及所作之貢獻。

 

3、經筋腧穴與針灸腧穴的關係

 經筋腧穴與針灸腧穴,都是人體具有生物活性的特殊構體,皆具有調節機體陰陽平衡等功能,在我國傳統醫學中顯示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。因此,探索筋與脈的腧穴關係,對於經筋療法和針灸學,皆具有現實的積極意義。

 

(1)、經筋與經脈都是人體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。經筋,乃經脈之連屬,「筋與脈並為系」。因此,經筋腧穴及經脈腧穴,都是經絡腧穴。

 

(2)、十二經筋與十二經脈,在機體的分佈方位、循行方向及所過部位基本一致,具有經脈線及經腧的共性關係。

 

(3)、十二經筋與十二經脈的臨床證候,具有互相滲透、互相融合的表現。如足太陽經脈與足太陽經筋,都具有項、背、腰、髀、尻、腮、腳部的疼痛。

 

(4)、針灸的井、熒、俞、經、合腧穴,即經脈之氣的所出、流經及注入等特定穴位,均在四關(四肢時膝關節以遠)。這與經筋的「筋會於節」的注重四關穴位,互相吻合,具有治療的共性基礎。

 

(5)、針灸和經筋療法,都把俞穴的定位施治作為診療基礎;都把腧穴的「得氣」程度作為療效優劣的評價。

 

(6)、針灸針刺所刺入的組織,實際上是刺入經筋的筋肉;經筋療法的施治,也直接作用於筋肉系統。兩種療法,沒有本質上區別。針灸治療離不開經筋;經筋療法實際上是針灸療法應用的充實和發展。

 

4、經筋腧穴的主要特點與經脈腧穴相比較:

經筋腧穴具有它的自身特點:

(1)、經筋腧穴在軀體的分佈方式與經脈腧穴的分佈存在差異性。

 針灸腧穴,多以經脈循行線上的古代單列腧穴為主,以經外奇穴為輔。

 經筋腧穴,則按經筋線行程具有複合線的形式分佈,故它的分布面較廣,形成單經腧穴集群面的構體;如若合併陰陽經的分布面在內,經筋腧穴具有點、線、面構體特點。由於陰陽經線分佈具有拮抗生,故經筋腧穴,尚具有多維性的分佈形式。所以經筋腧穴,形成點—線—面及多維性的整體構形。

 


 

(2)、經筋腧穴的定位方法與針灸取穴定位存在區別。

 針灸,多以循經寸度取穴法確定腧穴位置。

 經筋療法,以觸察到病灶腧穴的形徵作為定位依據。故經筋療法的腧穴定位,具有客觀的腧穴形態指徵。它具有確保施治到達病所、得氣顯著、得氣具有客觀指證等優點。

 

(3)、經筋俞穴具有可觸察到的多樣化的形徵系列。

 經筋俞穴來源於經筋體系的肌筋膜帶等的病態所構成。故它具有可觸察的形徵系列。常見的經筋病灶腧穴單列如下:

A、顆粒型病灶點。它從原組織的增厚、增粗、表面粗糙至微粒形成結節,或痛性小結等病灶系列所構成。較粗大的病灶若黃豆、扁豆、蠶豆乃至似板栗,多分佈於「盡筋頭」、遊離骨端、關節骨小突、皮下筋膜、肌膜等,

B、線性型病灶。線型的經筋病灶呈線形分佈,大小不一,細者如絲線,稍粗者若薄片狀、香骨樣、竹片樣等。多分佈於骨縫線、肌與肌之間的筋膜融合線、肌腱劃、肌革質索、胸骨體表面、肌束、肌腱、韌帶等。

C、塊狀型病灶。病灶呈團塊狀、長塊、Y形、八字形、梭狀、索樣等。多分佈於勞損的肌筋。

 

5、多維性病灶的檢查:

 病灶面及遠程線病灶的軀體拈抗面(即三陰經與三陽經拮抗分佈),是臨床上多維性病灶形證的好發部位(即陰陽多經並病的形成)。經筋查灶法,注重了多維性的經筋病灶發生,並建立了多維查灶及多維系列解鎖的診治方法,現將頸胸痛角及腰腹腿(臀)三角的多維性病灶的查灶方法,簡述如下。

 

頸胸背三角多維性病灶檢查:

 以頸為中軸,頸剛肌分別斜行,並附著於上胸及背上胸、呈三角形的兩條不等邊,肩關節間接聯繫於三角形底邊的外側。這種構體,稱為頸胸背三角關係。無論是頭頸部轉側及肩部的活動,都直接或間接地頸部為軸心,產生牽拉應力點的損傷。因此,頸三角肌筋損傷多同時並存。頸三角最常見的損傷肌筋是中斜角肌、頸、部斜方肌、肩胛提肌及崗上肌。行檢時,宜用三角關係的多維性檢查。

 

腰腹腿三角關係:

 由於脊椎「腰曲」段向前彎曲角度較大,若以腰推力軸心、則不難看出。腰脊前三肌(腰大肌、腰小肌及腰方肌)、腰背三肌(腰髂肋肌、腰最長肌及棘肌)與臀部的臀大肌及梨頭肌等。三者共同構成腰腹腿的不等邊三角形關係,這種結構形態,無論是腰部的向前向後活動,以及臀腿的曲與伸,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這個三角區的三個邊。因此、腰、腹、腿三者的陽性「結灶」體徵並存,並且,其三考的病證形成互相聯繫又互相制約的連帶關係,故將其稱為腰腹腿三聯徵。它是多維性經筋病灶的常見區域,也是機體動態活動因素所致的經筋病變的好發部位。經筋查灶,除作腰臀腿的檢查以外,尚需進行腹部「緩筋」病灶檢查。

 

附:腰三角肋弓窩肌筋束勞傷經筋查灶法

 腰三內肋弓窩;是指該三角的肋脊角形成的多層次肌筋集結部位。由於該部應的成角關係,軀體轉動活動時,肌筋易於受損傷,常成為腰痛的致因之一。查灶時,病人取側臥位。醫者運用指鉗弓力,對脅角面上肌束,行掐扣手法。可鉗到團塊洋的肌筋勞傷病灶,病灶自上窩離讓向下剛腹伸延,逐漸形成為索樣病灶形體。其肌筋組織,屬胸腰筋膜,與腹外斜肌外後股的肌質,融合組成。其根部病灶(結灶),起於第十二肋骨根部後內側,沿該脅下向側腹伸延。根部的筋結團塊顯著,多呈肌凝塊狀,但體應不當,甚難觸及,一般能夠觸及者的條件是:明確解剖組織結構;檢查右側時,令病人盡可能向左側旋體,構成肋角頂尖部的充分暴露;醫者以鉗弓手四小指合攏,掌尖向下,構成反勾式的自內向外鉗掐方式,並作彈撥的分辨,可將病灶查明。

以上資料來源:http://www.100md.com/html/Dir/2002/08/03/2520.htm

 

A19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